笔趣阁

繁体版 简体版
笔趣阁 > 大明:不装了,我是你爷爷朱元璋 > 第213章 煤球和炉子

第213章 煤球和炉子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见这孙子卖关子,朱元璋没好气的瞅瞅林洛。“别看我,看我也不说!”

林洛稳如泰山,回到自己的桌前坐下,继续给招工。“果然和商人待在一起时间长了,都学坏了……唉!”

朱元璋故作叹气。一看林洛的样子,朱元璋也就明白。能让大孙憋着的,一定图谋不小。就像之前大孙鼓动咱开海,说的天花乱坠,实际上都是为了自己赚钱!不过,眼下朱元璋也没那功夫,没那闲心思和林洛计较。只要能对眼下的灾民们有好处,能让百姓们度过这个寒冷的冬天,就足够了!在帐篷外的空地上,有几个火堆,不时的加一些木柴,供百姓和灾民们取暖。这没什么新鲜的,朝廷赈灾也会搞。仅仅几个火堆,根本无法满足所有人的需求。朱元璋本没有在意。但是,走近一看,朱元璋发现有点不同?火堆确实是先用木柴加起来,粗大的木柴燃起熊熊大火,带给人暖意。但在木柴堆下面,却是一块块黑色的炭!“大孙竟然给灾民们用木炭取暖?”

朱元璋震惊了。木炭比柴火可金贵多了,一般百姓家很少用木炭。大孙已经有钱到这种地步了?“朱老爷,您看错了!”

蓝永贞正好和几名士兵,抬着一个大框子出来,给火里加碳。“咱们正阳卫今年不用木炭!”

“林爷说烧木炭要浪费大量的树木,不合算,今天他给咱们每家都发了叫煤炭的东西。”

“煤炭?这东西能在家里用?”

朱元璋也不是没见过烧煤的,有的打铁房用的就是煤炭做燃料。黑黑的一种石头。但煤炭烧起来烟大味大,里面杂质太多,打出来的铁都跟着不好了,要是不注意通风透气,人还会中毒。烧窑的和打铁的都不喜欢用煤炭,百姓家用?怕不是把人都给熏死了!“我看看大孙平日对你们很好,吃的穿的都不差,房子也盖得好,还给你们军户每家都安排工作……怎么到了冬天,却在取暖的柴火上,苛刻你们?”

朱元璋不解的问道。“煤炭那东西,是能给人用的吗?”

“朱老爷,这您就错了!”

蓝永贞呵呵笑道,从竹筐里倒出一块块的煤球。“林爷对咱们极好,他给咱们放的煤球,比上好的木炭烧起来都要好!”

“有烟,但很小。”

“有味儿,但不多。”

“和木炭差不多!”

“而且林爷还专门设计了两种铁炉子,一种烧煤球,一种烧蜂窝煤,满足大家不同的需求!”

朱元璋惊奇的盯着竹筐里倒出来的一块块煤球,站在大火堆边,使劲抽了抽鼻子。“奇怪呀,确实闻着没那么大的味儿!”

“不过也没多少人来取暖啊?”

这也是朱元璋奇怪的地方,虽然白天没有晚上那么冷,现在也暂时没有下雪了,但城外临时搭建起来的帐篷和简易房子,基本上没有保暖功能。“大家都不冷吗?”

“帐篷里,有炉子!”

蓝永贞骄傲的挺起胸膛,自豪的指着帐篷顶上,说道。“朱老爷您看,那里正在冒烟呢,就是林爷设计的炉子,专门烧煤球的,帐篷里暖和的很,还没有烟气……”“外面的火堆,是给帐篷新来的百姓们取暖的。”

其实蓝永贞不知道的是,林洛故意在外面升起火堆,引起百姓的注意。百姓注意不到,林洛怎么做接下来的生意呢?“有这种好东西?”

朱元璋直接从竹筐里拿出一块煤炭,左看右看,好像和自己以前见过的也没多大区别。“咱去看看炉子!”

他掀开帐篷的门帘子,一股暖流扑面而来。只见军用帐篷里,是常见的那种两排大通铺,林洛还发了简单的被褥。在两排大通铺中间,有一个铁炉子,上面竖着根烟囱,虽然看不到里面燃烧的炉火,但不断的有热度传出来。炉子上面还架着个铁壶,正在烧水呢!帐篷里的灾民们已经起床了,都在围着炉子烤火。众人见朱元璋进来,一身打扮却不像是灾民,便都看着他,“老丈,您来找人?”

“咱不找人,咱看看你们烤火的炉子。”

朱元璋凑近,手一摸,赶紧缩回来。烫!又敲了敲,生铁铸造的。“每个帐篷里,都有这种炉子?”

“是哩!多亏了正阳卫的士兵,昨晚半夜帮我们搭帐篷,又给我们在帐篷里发炉子,还送来一种叫煤球的东西,让我们烧火取暖……”“本来就穷的没饭吃,逃难来了京城,进去城,只能在城外将就。”

“有朝廷的粥舍,正阳商会还给咱们发咸菜,还有宫里的皇子给我们送的东西,偶尔能吃上几口肉……”“都说今年的饥荒来得猛,但遇到朝廷有恩德,大伙儿都能挺过去,正准备回乡过冬,就来了这场大雪,要是半夜没有正阳卫的及时救助,咱们都要冻死了!”

一个个灾民,有新来的,有再次逗留一两个月的,七嘴八舌的说起来。说着说着,一个个都流下眼泪。一个老汉,提起火炉上架着的水壶,给每个人的碗里倒上热水,又在一旁的竹筐里,拿了几块煤球丢进去,续续火。“这比咱在老家烧的柴要好!”

“正阳卫的林爷,是咱们的救命恩人!”

朱元璋看到受苦的百姓,也鼻子一酸,心里难受的很。蓝永贞这时却带着人,拿着名册走了进来。“今天你们都要留在帐篷里?要留的都登记一下,一个帐篷每天出十个人,去作坊里做工,换一筐煤取暖。”

“去做工的人,包吃两顿,每天还有五文钱的补助,早上去,晚上回来。”

“不想去做工的,可以每天交五文钱,留在帐篷里。”

“还要交钱?”

朱元璋心里本来就不是滋味,一听蓝永贞的话,立马炸了。“那孩子赈灾就赈灾,不管做了什么,咱都他是好心,做了好事,不和他多计较。”

“在外面趁着天灾招工,就算了,还强迫上了?”

“不去就不给住帐篷,要赶出去?”

“灾民要是每天能拿出五文钱,还需要逃难到应天城外?”

“是不是不去做工,连咸菜都不给发了,就让他们饿死,冻死?”

老朱气的脸都白了。“朱老爷,您别激动。”

蓝永贞赶紧解释,“咱也是按林爷的吩咐做,咸菜和粥都是照旧,以前有,现在也有,一点没变,您放心!”

“就是帐篷和煤球,林爷规定必须用做工来换,不做工就用钱换。”

“林爷说这都友情价,补助过的……”“呵呵,他在发天灾财!”

“这孩子太不像话了!”

朱元璋刚对林洛有几份赞许,现在马上又怒气上涌。刚才给大伙儿倒水的老大爷接话了,“这位老爷,咱们住了正阳卫的帐篷,烧了正阳卫的煤球,去做几天工是天经地义的。”

“对啊,人家的钱也不是白来的,咱不能白拿。”

其他灾民们附和道,年轻力壮的已经主动在蓝永贞那里登记,准备去做工。“狗屁!”

朱元璋骂道,“朝廷赈灾,怎么能这样,这和奸商有什么区别?”

“这位老爷,咱们都是乡下来的,不懂那么多,但朝廷也不能给咱们保持两顿,还烧煤球取暖啊!”

老汉的一句话,让朱元璋一时没办法回。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