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繁体版 简体版
笔趣阁 > 大明老六:刚穿越朱元璋杀疯了 > 第141章 大明的第二家国企,大明日报

第141章 大明的第二家国企,大明日报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此话当真?”

伴随着朱标的话音落地,朱元璋再次发问。朱标点头,余光在众多大臣身上一扫而过,“若仅仅只是这些,还不足以使驿站转危为安。”

“此话怎讲?”

“敢问父皇,驿站是何人持有?”

朱标继续问道。“驿站?那自然是国之持有!”

朱元璋答道。底下的大臣面面相觑,他们哪里不知道朱元璋和朱标父子之间的那点小九九,说什么共同探讨,这分明就是他们父子联手的一出双簧。看来陛下今日是打算对驿站进行改革了!意识到这一点之后的众人,纷纷噤声,静静等待着朱标的回答。期待之中,朱标再次开口,“既然是国之持有,那驿站理应是属于国家,而非是任何一个人,为何又要对国家的这些官员开启特权?”

“若是如此,还不如在驿站成立之初,便赋予其单独经营管理的权力,如此驿站便不必为任何人开启特权大行方便,从而实现自给自足的目的。”

“不错,有道理。”

朱元璋点头,接着继续问道,“既然这驿站单独经营管理了,那便要有人监督,这满朝文武又有谁可担任此职?”

朱标摇头,“父皇,儿臣认为这满朝文武都无人可担任。”

“一来,诸位大臣都有官职在身,插手驿站有违初衷。”

“二来,这驿站既已独立,便理应要拥有属于自己的权力,独立于文武之外,却又要受控于国家之中。”

“不如便开设工职,从天下贤才之中挑选人选,来管理以驿站为首的众多企业!”

朱标缓缓说道,声音温和,但却及其有力量,一字一句,恍若刀子一般割在众人的心头。这一刻,所有人都在等待着朱元璋的决策。不知道过了多久,似乎是一瞬间,但又恍若是几十年那般难熬。那站在众人面前的朱元璋终于开口了。只见他大手一挥,呼啸生风,“好!那便依标儿所说!”

“设立以工为本职的国资部,任曹国公李文忠之子李景隆为国资部部长,享尚书官衔及待遇,改驿站为大明邮政,除军情传递之外,特训其可单独经营管理。”

“另外,即日起大明邮政对外开放有偿信件传递,收取报纸,临时住宿,还利于天下万民。”

“国资部作为工职,需行驶对天下国有企业的监管之权,并不得干涉朝政。”

“另外,经历胡惟庸一事,朕深感自己同天下万民之间的距离,今成立大明报社,发行大明日报,同大明邮政同级,桢儿…”“儿臣在。”

朱桢上前一步,拱手行礼。朱元璋眉心舒缓,“朕命你统领大明报社,主管日报发行之事,可能做到?”

“儿臣万死不辞!”

朱桢赫然朗声,目光坚定。“好!”

朱元璋朗声叫好,目光环视众人,沉声反问,“诸位可有异议?”

“臣等并无异议,陛下英明!”

众人齐齐喊道。直到这一刻,他们才彻底明白了朱元璋的真正意图。这哪里是改革驿站,分明就是借着改革驿站,成立大明报社,宣发大明日报,并以此来笼络掌控天下民心。不得不说,陛下此举,当真高明!值此人人自危之际,人人都觉刀架颈侧性命不保,那些文臣想要插手却也没有那个胆子开口了。天时地利人和,环环相扣,加之和太子朱标所演的这一出双簧,可谓是步步紧逼,不给他们留一丝喘息的余地。而最让他们惊讶的,这国资部部长的职位,竟落到了李文忠之子李景隆的身上。按照陛下话中的意思来看,这工职只能管理天下国有企业,不得干涉朝政,手中并无实权…一旦曹国公李文忠离世,他这一脉在朝中的气数便算是尽了。只有官职,没有实权,届时李文忠一脉的手中权力便要上交。先有土地国有和承包制,又有工职现世,陛下这是要一步步瓦解他们这些世家手中的权力啊!这一刻,几乎是所有人,都感受到了那不断从朱元璋身上散发而出的煞气。他们有预感,这将会是一场,震惊整个大明的改革!今后的大明,将会迎来一场翻天覆地的改变!意识到这一点之后的众人,不由得将目光落在了人群之中,李文忠的身上。这一刻,李文忠的脸色分外的阴沉。听着众多大臣的齐齐高呼,朱元璋的嘴角微微上扬,接着将目光继续放在了眼前的世界地图上,语态稍有缓解,“今日,朕将这世界地图拿出,除了让诸位品鉴之外,还有一事需得告知诸位!”

“朕准备开启国战,征讨扶桑!”

征讨扶桑?此话一出,大臣瞬间脸色一变。接着,便有一人站出,声音微微颤抖,“陛下,微臣认为万万不可啊!”

“那扶桑远隔万里,中间又有重重海洋,贸然征讨,怕是重蹈蒙元覆辙啊!”

“没错!陛下,您此前可是亲自拟定皇明祖训,并下旨广告天下,将扶桑列为了不征之国,为何如今又要突然征讨?此举和朝令夕改有何区别?”

安然朗声道。一旁的李善长微微点头,双目之中闪烁着诡谲的光芒。“陛下,我大明虽有水师,但却只是江河之中作战,从未出海,如此冒然出击,怕是会出师未捷!”

“陛下,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此举明君之道啊!”

伴随着安然的站出,朝堂上下一片反对。在这反对之中,朱元璋眉头紧皱,脸色微微阴沉,“刘三吾,你俩说说朕为何要征讨扶桑。”

话音落下,一旁的刘三吾微微一愣,缓缓上前,“启禀陛下,微臣虽不知陛下心意,但对这扶桑来历却知晓半分,当年始皇帝为寻不老药,派徐福率童男女三千人远渡瀛洲,以寻仙人。”

“但徐福去并未寻到始皇帝口中的仙山,而是来到了扶桑,许是惧怕始皇震怒,徐福便留在扶桑,教导当地土著农耕捕鱼等。”

“当地土著尊敬他,便称其为神武天皇。”

“而徐福则是把七个儿子都改为扶桑姓氏,分别派往七个不同的地方,自此徐福的子孙便在扶桑各地,繁衍起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