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繁体版 简体版
笔趣阁 > 胡雪岩与孙子兵法 > 12 要挣钱,必须要造势

12 要挣钱,必须要造势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胡雪岩经商兵法综合胡雪岩经商生涯看,其突出特点就在他的“借势取势”理论。官场势力、商场势力、洋人势力和江湖势力他都要,他知道势和利是不分家的。有势就有利,因为势之所至,人们才马首是瞻,这就没有不获利的道理。另一方面,有势才有利,社会上各种资源散溢着,就像水白白流走一样,假若不敢蓄积,没有成熟,就也无法形成一种力量,一种走向。蓄势的过程,就是积聚力量,形成规模,安排秩序,形成走向的过程。积聚力量和安排调度,正是一个有效的管理者的主要任务。《孙子兵法》求变势、求胜利,这给人们一个很大的启示:不善用势、用利者,光靠自己单打独斗,是绝对成不了大事的。要想得到势利,必须要学会:靠一靠,用一用。这是胡雪岩的商业经。势,就是力量,就是走向。积蓄起来的力量为势,找到走向的道理也是势。正如古人所说:“理有所至,势所必然。”

在胡雪岩的商业经营活动中,他十分注重借势经营,“与时逐”。在他的商业活动中,十有八九是围绕取势用势而展开的,他也从不放弃任何一个取势用势的机会,从而不断地拓展自己的地盘,扩张自己的势力。于此,胡雪岩有自己的一套商业理念,即:“势利,势利,利与势是分不开的,有势就有利。所以现在先不要求利,要取势。”

胡雪岩所抱取的“势”主要有四股,他说:“权场的势力,商场的势力,江湖的势力,我都要,这三要要到了,还不够,还有洋场的势力。”

首先,胡雪岩借取的是“权势”。不惜丢掉职业换银票资助王有龄,送美妾阿巧给何桂清,在西征时协助左宗棠等等,使得胡雪岩有了“权势”。胡雪岩长袖善舞,层层投靠,左右逢源,把人们看得目瞪口呆。事实上,在官场上的屡屡得意,只是胡雪岩取势的一部分。光有官势,并不能使胡雪岩的商业活动达到完善的境地。胡雪岩借抱的第二个“势”是“商场势力”。胡雪岩借抱商场势力的典型一例是在上海,他垄断上海滩的生意,与洋人抗衡,从而以垄断的绝对优势取得在商业上的主动地位。在之中,更加实现了胡雪岩在商业谋略上的与众不同。起初,胡雪岩尚未投入做丝生意,就有了与洋人抗衡的准备。胡雪岩借助的第三股“势”是“江湖势力”。胡雪岩借取江湖势力是从结交尤五开始的。王有龄初到海运局,便遇到了漕粮北运的任务。漕运关涉及地方官的声望,所以督抚黄宗汉催逼甚紧,前一年为此还逼死了藩司椿寿。按照胡雪岩的主意,这个任务说紧也很紧,说不紧也不紧。办法是有的,只需换一换脑筋,不要死盯着漕船催他们运粮,这样做出力不讨好,改换一下办法,采取“民折官办”,带钱直接去上海买粮交差,反正催的是粮,只要目的达到就可以了。通过关系,找到了松江漕帮管事的曹运袁,漕帮势力大不如前了,但是地方运输安全诸方面,还非得漕帮帮忙不可。这是一股闲置的、有待利用的势力。运用得好,自己生意做得顺遂,处处受人抬举;忽视了这股势力,一不小心就会受阻。而且各省漕帮互相通气,有了漕帮里的关系,对王有龄海运局完成各项差使也不无裨益。一旦有个风吹草动,王有龄也不至于受捉弄,损害名声。所以和尤五打交道,不但处处留心照顾到松江漕帮的利益,而且尽己所能放交情给尤五。加上胡雪岩一向做事一板一眼,说话分寸特别留意,给尤五的印象是,此人落门槛,值得信任。有了这个印象,“民折官办”购粮一事办得很顺利,尤五把他尊为门外兄长,凡事请教。后来表明,尤五这股江湖势力给胡雪岩提供了很大方便。胡雪岩在王有龄在任时做了多批军火生意。在负责上海采运局时,又为左宗棠源源不断地输给新式枪枝弹药。如果没有尤五提供的各种方便和保护,就根本无法做成。胡雪岩很注意培植漕帮势力。和他们共同做生意,给他们提供固定的运送官粮物资的机会,组织船队等,只要有利益,就不会忘掉漕帮。胡雪岩有一个固定不变的宗旨就是:“花花轿儿人抬人。”

我尊崇你,你自然也抬举我。势的做成就是这样。江湖势力在晚清渐趋衰落。主要是因为各种社会经济因素变化引起的。比如洪门和漕帮,当年借重的是联接南北的运输河道。河道一旦冲淤堵塞,财路一步步衰微,江湖势力也就一步步减退。又比如镖局,当年押银护款,呼啸南北,哪一个钱庄不需要借重镖师?后来银票兴起了,划汇制度也形成了,镖师就逐渐由有人尊敬到无人借重,势力就自然江河日下。不过,即使大不如前,江湖势力也还一直以各种形式重新组合,发挥着自己的作用。比如国民党时期上海的青帮,蒋介石还曾投帖门下,借重他们以求在上海滩立足。所以,在胡雪岩生活的时代,江湖势力仍是影响社会生活的一支重要力量。胡雪岩把这支力量组织起来,和自己在官场的势力、古应春在洋场的势力结合起来,做出了花团锦绣的市面来。胡雪岩借取的最后一个“势”是“洋场势力”。我们都知道,胡雪岩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太平天国农民运动和清朝政府被迫对外开放。因为这两者使得当时的中国成了一个乱哄哄的局面。而在这之中,胡雪岩善于应对,认得准方向,把握得准秩序。他对洋场势力的借取,也正是得益于他的这种宏观把握的能力。在胡雪岩首次做丝茧生意时,就遇到了和洋人打交道的事情。并且遇见了洋买办古应春,二人一见如故,相约要用好洋场势力,做出一番市面来。胡雪岩在洋场势力的确定,是他主管了左宗棠为西北平叛而特设的上海采运局。上海采运局可管的事体甚多。牵涉和洋人打交道的,第一是筹借洋款,前后合计在一千六百万两以上,第二是购买轮船机器,用于由左宗棠一手建成的福州船政局,第三是购买各色最新的西式枪支弹药和炮械。由于左宗棠平叛心坚,对胡雪岩的作用看得很重,凡洋务方面无不要胡雪岩出面接洽。这样一来,逐渐形成了胡雪岩的买办垄断地位。洋人看到胡雪岩是大清疆臣左宗棠面前的红人,生意一做就是二十几年,所以也就格外巴结。这也促成了胡雪岩在洋场势力的形成。势力一旦形成,别人就不易进入。就像自然保护区一样,在保护区内是保护的动物的天下,外类不得涉足。想涉入也是不大可能,因为洋人认准了胡雪岩,不大相信不相干的来头。所以江南制造总局曾有一位买办,满心欢喜中接了胡雪岩手中的一笔军火生意,却被洋人告之,枪支的底价早已开给了胡雪岩,不管谁来做都需要给胡雪岩留折扣。综合胡雪岩经商生涯看,其突出特点就在他的“借势取势”理论。官场势力、商场势力、洋人势力和江湖势力他都要,他知道势和利是不分家的。有势就有利,因为势之所至,人们才马首是瞻,这就没有不获利的道理。另一方面,有势才有利,社会上各种资源散溢着,就像水白白流走一样,假若不敢蓄积,没有成熟,就也无法形成一种力量,一种走向。蓄势的过程,就是积聚力量,形成规模,安排秩序,形成走向的过程。积聚力量和安排调度,正是一个有效的管理者的主要任务。商人、企业家在社会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人才闲置,把他们组织起来,充分利用;资源闲置,把它们挖掘出来,充分利用;信息闲置,把它们组合起来,充分利用。这本身就是一种创造的过程。明明是个无可救药的赌徒,胡雪岩却能够把他利用了,派他购丝、办货;明明是个落魄的文人,胡雪岩能把他鼓动起来,让他尽己所长,安定地方。权场和江湖有嫌,洋人和官府有隙,胡雪岩却非要他们前嫌尽弃,沟壑尽平,大家携手来做生意,求利益。这种作为,一般人想不到,胡雪岩想到了,一般人做不到,胡雪岩做到了,所以人们称赞他神,称赞他奇。这种神奇,在胡雪岩身上所表现的,就是与众不同之想。可见,胡雪岩始终抱着这样一个经营理念:凡事总要超出别人一截,眼光总比别人放得远,才能步步得势——权场的势、商场的势、江湖的势、洋场的势。进而因势取利,水到渠成。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