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繁体版 简体版
笔趣阁 > 胡雪岩与孙子兵法 > 68 知道人需要什么,就做什么

68 知道人需要什么,就做什么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胡雪岩经商兵法凡事总要超出别人一截,眼光总比别人放得远,所以才能在经商活动中,在商不言商,花出精力去做势。这和下围棋的道理一样,别人放一子,自己紧粘一子,必是笨人,稍具围棋常识的人都懂得要放手做势,从整体上营构自己的势力范围,然后抱犄角与敌争逐。《孙子兵法》在谋划布阵之术时,以假乱真,以假掩真,是取胜的绝对手段。胡雪岩通过资助王有龄、黄宗汉、麟桂、何桂清、左宗棠等人,通过为他们出谋献策,出力出资,把他们的功名与利益和自己紧紧联结在一起,从而达到“此人须臾不可离”或者说“天下一日不可无胡雪岩”的效果。这样就取得了人势。胡雪岩的技巧是——知道人需什么,就做什么。王有龄初到海运局,便遇到了漕粮北运的任务。粮运关涉到地方官的官声,所以督抚黄宗汉催逼甚紧,前一年为此还逼死了藩司椿寿。按照胡雪岩的主意,这个任务说紧也很紧,说不紧也不紧。办法是有的,只需换一换脑筋,不要死盯着漕船催他们运粮,这样做出力不讨好;改换一下办法,采取“民折官办”,带钱直接去上海买粮交差,反正催的是粮,只要目的达到就可以了。通过关系,找到了松江漕帮管事的,名叫尤五。谈生意过程中,胡雪岩发现,虽说漕运渐衰,漕帮势力大不如前了,但是地方运输安全诸方面,还非得漕帮帮忙不可。这是一股闲置起来,有待利用的势力。运用得好,自己生意做得顺遂,处处受人抬举;忽视了这股势力,一不小心就会受阻。而况且各省漕帮互相通气,有了漕帮里的关系,对王有龄海运局完成各项差使也不无裨益。一旦有个风吹草动,王有龄也不至于受捉弄,损害官声。所以和尤五打交道,不但处处留心照顾到松江漕帮的利益,而且尽己所能放交情给尤五。加上胡雪岩一向做事一板一眼,说话分寸之际特别留意,给尤五的印象是,此人落门落槛,值得信任。有了这个印象,“民折官办”购粮一事办得很顺手,尤五也把他尊为门外兄长,凡事请教。后来表明,尤五这股江湖势力给胡雪岩提供了很大方便。胡雪岩在王有龄任时做了多批军火生意,在负责上海采运局时,又为左宗棠源源不断的输给新式枪械子药,假定没有尤五提供的各种方便和保护,就根本无法做成。胡雪岩也很注重培植漕帮势力,和他们共同做丝生意,给他们提供固定的运送官粮官方物资的机会,组织船队等,只要有利益,就不会忘掉漕帮。胡雪岩有一个固定不变的宗旨就是:“花花轿儿人抬人。”

我尊崇你,你自然也抬举我。势的做成就是这样。江湖势力在晚清渐趋衰落。主要是因为各种经济社会变动引起的。比如洪门和漕帮,当年借重的是联接南北的运输河道。河道一旦冲淤堵塞,财路一步步衰微,江湖势力也就一步步退减。又比如镖局,当年押银护款,呼啸南北,哪一个钱庄不需要借重镖师?后来银票兴起了,划汇制度也形成了,镖师就逐渐有人尊敬而无人借重,势力自然也就江河日下。不过即便大不如前,江湖势力也还一直以各种形式重新组合,发挥着自己的作用。比如国民党时期上海的青红帮,“先总统”介石先生还曾投帖门下,借重他们以求在上海滩立足。所以在胡雪岩生活的时代,江湖势力仍是影响社会生活的一支重要力量。胡雪岩把这支力量组织起来,做出了花团锦绣的市面来。商场势力的做成,同样显示了胡雪岩在商业谋略上的与众不同。假如说官场势力的借重是胡雪岩在无意中做成,然后逐渐意识到的话,那么商场势力的做成就显得更有预谋和计划。这个特点突出表现在垄断上海滩丝生意,达到与洋人抗衡,以垄断优势求得商业主动权上。胡雪岩打的是一场名符其实的商战。第一阶段,胡雪岩尚未投入做丝生意,就有了与洋人抗衡的准备。主要诱因出在上海市面的不景气上。学经济史的人都会记得,1883年,适值世界性经济危机,上海银根紧缩,市面上现银数量锐减,阜康等钱业面临窘境。这个紧要关口,左宗棠和李鸿章的矛盾公开化了。左宗棠主张对法宣战,李鸿章明里敷衍不表态,暗中示意门下加紧行动,打击左宗棠的势力。胡雪岩早就成为左宗棠的左臂右膀,筹饷购械,无不立办。胡左关系犹如盛宣怀和李鸿章之间的关系。所以成了首当其冲的打击对象。适逢上海市面大坏,盛宣怀就和上海道邵友濂密商,到期的海关税拖延不转拨,让胡雪岩自个儿承担洋款到期偿还的负担。同时派人四出行动,挤兑阜康,提取现款。胡雪岩跟洋人打商战,就跟打仗一样。论虚实,讲攻守,洋商联合在一起,千方百计进攻,胡雪岩孤军应战,唯有苦撑应变。这情形就跟围城一样,洋商大军压境,吃亏的是劳师远征,利于速战;被围的胡雪岩,利于以逸待劳,只要内部安定,能够坚守,等围城的敌军师劳无功,军心涣散而撤退时,开城追击,可以大获全胜。现在后院起火,内部起讧,胡雪岩的枪法大乱,花二十年心血做成的势,顷刻泄漏。上千万银款押在丝茧上,商势既然不存,整个大厦也就颓然坍塌。胡雪岩最为痛心的倒不是自己的生意败坏,而是痛心生意败坏的原因,不是自己和洋人较量不下去了,而是自己人在那里使坏。就像两个大力士在那里较劲儿,不是一个以力制服了另一个,而是有人在旁边用树枝挠痒痒,痒不自禁,败退下来了。所以问题与胡雪岩的取势理论无关。事实上,按照胡雪岩自己的说法,他的成功,得力于两个局势的大转变。第一个是洪杨之乱,第二个是海禁大开。两者共同形成了一个纷纷攘攘的乱世。而胡雪岩是典型的乱世英豪,善于适应乱世,把握方向,整顿秩序。他对洋场的倾心,也正得力于他这种能力。在胡雪岩首次做丝茧生意时,就遇到了和洋人打交道的事情,并且遇到了洋买办古应春,二人一见如故,相约要利用好洋场势力,做出一番市面来。胡雪岩在洋场势力的确定,是他主管了左宗棠为西北征回而特设的上海采运局。上海采运局可管的事体甚多。牵涉和洋人打交道的,第一是筹借洋款,前后合计在一千六百万两以上,第二是购买轮船机器,用于由左宗棠一手建成的福州船政局,第三是购买各色最新的西式枪枝弹药和炮械。由于左宗棠平回心坚,对胡雪岩的作用看得很重,凡洋务方面无不委胡雪岩出面接洽。逐渐形成了胡雪岩的买办垄断地位。洋人看到胡雪岩是大清疆臣左宗棠面前的红人,生意来往一做就是二十几年,所以也就格外巴结。这也促成了胡雪岩在洋场势力的形成。势力一旦形成,别人就不易进入。就像自然保护区一样,在保护区内是被保护的动植物的天下,外人不得涉足。想涉入也是不大可能,因为洋人认准了胡雪岩,不大相信不相干的来头。所以江南制造总局曾有一位买办,满心欢喜的接了胡雪岩手中的一笔军火生意,却被洋人告知,枪枝的底价早已开给了胡雪岩,不管谁来做都需要给胡雪岩留折扣。商人企业家在社会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人才闲置,把他们组织起来,充分利用;资源闲置,把它们挖掘出来,充分利用;信息闲置,把它们组合起来,充分利用。这本身就是一种创造的过程。明明是个无可救药的赌徒,胡雪岩却能够把他利用了,派他购丝、办货。明明是个落魄的文人,胡雪岩能把他鼓动起来,让他尽己所长,安定地方。官场和江湖有嫌,洋人和官府有隙,胡雪岩却非要他们前嫌尽释,沟壑尽平,大家携手来做生意,沾利益。这种作为,一般人想不到,胡雪岩想到了;一般人做不到,胡雪岩做到了,所以人们称赞他神,称赞他奇。这种神奇,在胡雪岩身上所表现的,就是与众不同之想。凡事总要超出别人一截,眼光总比别人放得远,所以才能在经商活动中,在商不言商,花出精力去做势。这和下围棋的道理一样,别人放一子,自己紧粘一子,必是笨人,稍具围棋常识的人都懂得要放手做势,从整体上营构自己的势力范围,然后抱犄角与敌争逐。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