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繁体版 简体版
笔趣阁 > 摊牌了我签到成了崇祯皇帝 > 第92章 文明的天然对立

第92章 文明的天然对立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第二日上午过来的,他的战绩,已经在军报里详细写了,朱由检对高杰这一番作为也很满意。算是给了朱由检一个非常大的惊喜了,不亚于将正蓝旗全歼的惊喜。在朱由检看来,高杰这个人,比历史上放我自我的黄得功还要恶劣十倍、百倍,行事放荡,肆无忌惮,欺压百姓,愚弄朝臣,种种劣迹,此人都是十足的流寇习性。想必是早年与李自成偷鸡摸狗,而后跟着李自成起义的养成的一大堆坏毛病都没有改掉。如今有着朱由检压制着,高杰也还算老实,但朱由检也觉得他不堪大用,当当炮灰或者说跑跑腿还是可以的。聊城这一战,算是让朱由检对高杰高看了。“高杰,朕与你说句心里话。在战前,朕是不看好的,能留着你的性命,那是因为你到底还是有几分忠心。但是你知道,在这个乱世当中,大明大厦将倾,这点忠心显然是不够朕用的,朕需要的是有能力还忠心的人,所以朕并不看好你,只是在聊城插个钉子,聊胜于无。你给了朕很大的惊喜啊。”

朱由检的话语满是欣慰,察言观色的高杰立马懂了什么意思,跪在地上,头碰着地,高声说道:“臣过去只是一个小贼子,遇人不淑,跟着李自成犯下大罪,所幸当初陛下不嫌弃臣与李自成有过勾连,让臣当了总兵,还给臣封了爵位,臣感激涕零,只想以死报效陛下。臣深知自己能力不够,只有着七尺血肉之躯来为大明和陛下捐躯而死,聊城一战,臣当时满脑子想的都是陛下对臣的信任,心中想着绝对不能辜负了陛下的信任,正是想着如此,臣才舍命厮杀。”

“行了,你站起来说话吧。”

朱由检让高杰站起来,高杰站起来后对朱由检愈发的恭敬。原先以为自己在聊城覆灭的尚可喜,固然是让尚可喜给跑了,但也是一件天大的功劳,就算正面战场也恐怕没有自己这么大的功劳吧?这一次总算可以压黄得功一头了吧?结果来到济宁,便听到了昨日的大战明军大获全胜,一番了解后,高杰震惊的说不出话来。正蓝旗被全歼,这是一件什么样的大事?打个比方,就是冈比亚的民兵,把美军装备精良,训练有素,最精锐的八个军团之一的军队给消灭了。当然,冷兵器战争和热兵器战争做来对比并不恰到。但两个对比的困难程度是差不多的。也不要觉得笑话,在好笑也没有大明朝被满人给灭了来的好笑。打个比方就是某个加勒比海的小国,出兵灭了当今世界第一强国的美国。(本来想拿中国比喻的。想了下,怕和谐,只能拿外国来打比方了。)自从参军打仗开始,发生的这几十年的战争,清兵不可战胜的道理早已经深深的印在了大明朝军队的心里面,就跟吃饭喝水一样让人习以为常,成为习惯了。现在却告诉大家,大明的军队给正蓝旗直接干没了。这个消息传到天下,第一个反应基本上都是不会相信的。此事太难了,堪称奇迹。又听说,豪格带着军队去冲击陛下所在,被陛下两箭射杀了豪格与鳌拜。高杰听完之后再一次呆了。陛下的箭术这么好?阵中杀敌军大将,这可真是关云长在世啊。这一次战争的胜利,倒是让朱由检积攒了莫大的君威,军队之中已经开始流传朱由检两箭射杀豪格和鳌拜的事迹了,这些士兵们只道是陛下是得了仙人抚顶,才会从北都沦丧南逃后,变得如此厉害了,不仅仅是敢御驾亲征与鞑虏交战,还带着弟兄们打了胜仗,更是两箭射杀敌军将领,此等箭术,已经不是常人所得了。至于陛下是怎么得了仙人眷顾的,更是被人说的头头是道。只有冯元飚听了这些传闻,吓得一声冷汗,这哪是什么传闻啊,这就是真的啊。陛下真的是见到仙人的!之前被朱由检唬住了冯元飚仔细想了下,并不是自己走漏了消息,莫非是崔战?且说高杰这边,听闻了这一战的经过,原本翘起来尾巴给放下去了,比起全歼正蓝旗这样的战绩,自己击败尚可喜这点功劳算不得什么,若是抓住了尚可喜还能在陛下面前吹嘘了一下。只是可恨让尚可喜给跑了。“你五千人伤亡多少?”

朱由检询问道。高杰回答道:“伤亡大半,士兵们都奋勇杀敌。”

朱由检对高杰说道:“南旺湖战场的伤亡比倒是小一些,不过也是一两万的人损伤。具体的伤亡数字还没有统计出来。你不要留在济宁,继续待在聊城,拱卫山东的北大门。你麾下在江阴的军队,立即开拔过来继续进行整编。”

高杰闻言大喜,大战之后,便是要构筑防线了,向来自己应该是第一个被确定防区位置的。且不说整个山东,以后整个山东北部,临近京畿的大量地区,就是自己的防区。“臣遵命!”

高杰说道。朱由检对高杰的欢喜是心知肚明,以为辖区大就能当藩镇?不可能的。山东跟河南这两个地方可是承受不起任何的灾难了。更别说比天灾还要猛的兵灾了。不管是山东还是河南,军政都要分开。朱由检要在黄河—山东防线上,打造一支不一样的军队,同样也要改变过去的军队制度,打造出一套不一样的军队制度出来。在徐州,还很很长一段时间的要待。……高杰是最先确定了前程的人,赶去了聊城,至于战争中立下功劳的封赏,朱由检丝毫没提。这些武将们的封赏自然是少不了的,只是朱由检压着,还没有把这件事提上来。朱由检不会做君王,但是御下手段还是懂得一点的,如果急着给他们封赏,就会让这些武将们觉着朝廷恩赐来的太容易了,容易让他们觉得这朝廷的封赏不为贵,从而可能让他们产生跋扈的心里。朱由检压下封赏的事情,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就是想要看看哪些人继续在认真的做事,哪些人一直在发牢骚。这同样一是一个御下手段,能让朱由检分辨出踏实做事的一批人。武将们的封赏可以缓一缓,对于士兵们的封赏却一刻也缓不得。朱由检让冯元飚开始筹集银两、布匹这些奖赏物资,然后也随即去信让南京方面的史可法带着兵部敲定好功田奖赏的事宜,再有就是抚恤事情的确定,朱由检让武将们拿出来自己的想法,也没有忘记内阁阁臣们的意见,同样也要让他们拿出章程来。奖赏和抚恤都是现在最重要的事情,就算是有朱由检的再三催促下面的人,也得要有个把月的时间才能敲定。战斗结束后的第二天傍晚十分,士兵们的伤亡数据才被整理出来提交给了朱由检。统计伤亡数据和伤亡名单是冯元飚负责的,他紧急征辟了一批官吏,先期将伤亡数据给统计了出来。“加上了高杰那边的伤亡没有?”

朱由检询问道。“加上去了。”

冯元飚说道。朱由检随即看向纸张上记载的伤亡数据,这次北征的军队,都已经放弃了原先的明朝军队编制,编织成军、师、旅…编制,也摈弃了原先的军中职位,名单上阵亡的最高级的将领就是各个师长,总共阵亡了十三个师长,再往下旅长、团长等更是不计其数了。最终的是普通士兵的阵亡数据,朱由检看着上面的鲜红的数字,目光停留许久。阵亡士兵总数:两万七千四百三十七人。这个鲜红的数字下面还有一个标注,未确定尸体者数量约为三百八十九人。这个数字是尸体都不完整了,通过寻找尸体身上的各个部位、器官,但还是凑不出来一个人形,故而才有了这个数据。“总共阵亡数量加在一起是两万八千二百六十九人。我们这一战与清兵是阵亡比例大概是三比一。这个数据差不多吧。”

清兵战死数量还没来得及清点,要统计清兵阵亡数量,也只是通过点验尸体来统计。不过正蓝旗八千人剩下一个索尼,全都没有一个活着的,按照打正蓝旗的战损比来看,三比一左右,已经是明军一个很难得的大胜仗了。“消灭正蓝旗和击退汉八旗,就让大明的军队阵亡将近三万多人。更是让军官死伤四百余人,这样的战斗结果,说实话,朕是无法接受的。”

朱由检放下纸张,脸色难看的对冯元飚说道。冯元飚道:“陛下,这已经是数十年来胜的最漂亮的一战了。大明军队与鞑虏的交战中,从来没有在野战当中消灭过如此多的鞑虏,更是成建制的消灭了正蓝旗。这一战传遍天下后,足以震惊世人。”

“朕当然知道这是朕登基以来唯一一次这样的大胜了,按道理来说朕应该是扬眉吐气,欣喜若狂才对。只是老冯啊,我开心不起来,这只是咱们在江南站稳住脚的一战。清兵还有整整七个正蓝旗这样的军团,甚至有些八旗军团比正蓝旗的规模还要大。我们以后还要打赢这么多的鞑虏,如果我们一直要用三个士兵去换一个鞑虏,那要再死多少士兵?这样不行的。但是,哪天到了这个伤亡比例互换,我们死一个,清兵死三个,这样我才欣慰了。按道理来说就应该是这样的不是,我大明地大物博,人口众多,能供应、养得起大量的军队,军队也应该装备精良,骁勇善战,打鞑虏这样的蛮夷,不应该是一汉当五胡吗?现在却是反过来了。”

“朕也知今时不同往日,北方的异族文明不输我们中原,但归根结底,这些异族都比不上中原。中原的繁华,怎么就要屡屡遭受这些异族的践踏?老冯,你想过这个问题没有?”

冯元飚说道:“臣想过,只是臣的回答,终究还是那些,和其他文臣们回答的没有什么区别。臣也知道,陛下要的不是这个答案。”

朱由检说道:“朕思考过。你不妨听听朕想的这些。朕认为,所有的这些草原的落后文明对中原的先进文明成功的进行军事征服,都是有一个共同点的,这个共同点就是我们中原的文明必定处于动荡或者衰弱时期。在自身文明出现危急,大量内忧出现的情况下,尽管中原王朝拥有高度的文明,但是由于社会生产发展暂时的被遏制,制度文化腐败而无法发挥出应有的优越性,也就是说,这本是个很强悍的国家,但是此时却得了重病,虚弱不堪。这种情况下,面对野蛮的落后文明的军事入侵,这些国家是很难抵挡的。”

“就比如大宋,又比如现在的大明。都是国家制度已经腐败彻底,没有足够的力量去抵御异族的入侵,最终才让异族胡人染指中原,酿成无数的祸患。”

朱由检对已经陷入了深深思考的冯元飚继续说道:“另一点,就是这些落后的胡人,也就是咱们北方草原文明的特点。他们由于身处的环境相当恶劣,极端低下的生产力使他们的生活水平非常差,而周边发达文明国家灿烂繁荣的生活则激起了他们强烈的掠夺欲望,这是这些民族强悍军事战斗力的重要来源,因为凭借文明手段的征服他们是不可能做到的。最简洁有效的方法就是军事掠夺。繁华富庶的中原王朝变成了他们掠夺的对象。民间有句话,光脚的不怕穿鞋的。这些草原文明就是光脚的,我们中原文明是穿鞋子的,他们只需要一匹马,手拿武器,就能南下劫掠大量的财富,这种诱惑,也正是无数年来北方一直是中原祸患的主要原因。”

“那对付这些鞑虏,我们能做什么?是让军队强大吗?军队强大又如何?百十年后,军队战斗力衰弱,胡人又会卷土重来?杀光胡人?这些胡人就跟草原上的草一样,是杀不干净的。杀了匈奴人,会来鲜卑人、乌桓人,杀了突厥会出现金人、辽人,杀了金人和辽人,又会出现蒙古人,根本杀不绝。”

“老冯,你在这个问题上有思考吗?怎么一劳永逸的解决北方的异族对中原的威胁。”

冯元飚想不到朱由检的思考深度会这么的深,更加没有意识到这种文明制度之间的天然对立性,至于如何一劳永逸的解决异族,冯元飚真的没有思考过,他也想不出这个问题的答案。古往今来,北方一直是中原的心腹大患,历代王侯将相没有想过一劳永逸解决异族吗?想过。但是没办法做到。只能出兵北伐,打败异族,将他们杀干净,起码百年内是解决了异族的问题,但百年之后,这个问题又出现了,甚至比上一次更要强大。“臣不知道,也想不出这样的问题。”

“草原是好地方,为什么只能是胡人放牧?汉人就不能去放牧吗?”

朱由检问了一句。众所周知,汉人社会的属性就是耕种,汉人不会放牧,不会渔猎,再有就是汉人不愿意去草原上去,就算有汉人到了草原上,也会被草原上的胡人同化。有好好的土地不种,谁愿意去草原上放牧?所以,让汉人去草原上放牧,这个事情,有很多时代都想过,也付诸过行动,但是行不通。朱由检也知道历代先民曾经去草原上放牧,结果是被胡人同化了。“朕对这个问题,又有几个想法了。”

朱由检神秘的笑了笑说道。冯元飚恭敬的道:“臣,愿聆听圣言。”

“草原在朕看来是好地方,我说的让汉人去放牧,也是有缘由的,当然也不只是简简单单的派汉人去放牧,首先要做的就是征服,而后才是治理,最后是汉化。”

“征服不说,就说治理。朕所想就两点,一个是在草原各个节点,设置大城,城池用以交易货物,屯驻军队。可以将大量的汉人迁徙城中以及城池周围,日后这些汉人可以用来放牧。设置城池只是最简单的手笔。另外最重要的一点,朕要为草原上引入佛教。”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