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繁体版 简体版
笔趣阁 > 胡雪岩经商性格绝学 > (一)贴人性格:你不帮人,就没有人帮你

(一)贴人性格:你不帮人,就没有人帮你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贴近最有用的人经商是一门学问,是一门什么样的学问呢?自然是做人的学问。有些商人不明其理,只知道赚钱,却忽略了做人的学问,殊不知,这样赚的都是小钱。胡雪岩的性格却与之相反,他善于观察,敢于预见,总能及时地贴近最有用之人的身边。一句话,胡雪岩的眼光厉害就厉害在:可以一下看准将来可成大事者!他怎样贴近有用之人呢?这就是胡雪岩的绝活——“帮助术”。胡雪岩辉煌的历程就是从捐官开始的。也正是“捐官”这一新概念,造就了一代“红顶商人”,为胡雪岩的破土营造了契机。大凡进中国古代官场者,不外乎有几个途径:一条路是莘莘学子寒窗苦读,头悬梁,锥刺股,四书五经、诗词曲赋烂熟于心,八股文章做得顺畅,吃尽千般苦头,逐步求取功名,由童生、秀才、举人、进士而步入官场。有吉星高照的,中了状元,披红挂彩,所谓“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便是道其风光。历史上清贫书生转瞬之间金榜题名、飞黄腾达者不乏其人。另一条路是国家有难,或外族进犯,或官逼民反,社会动荡,天下大乱,社稷倾危。此时,瞅准时机,投笔从戎,沙场血战,博取武功。所谓“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一旦凯旋,论功行赏,封妻荫子,泽及后世,一样无限风光,不亚于科考入仕。以上入仕者,或从文,或习武,为官做宦,来路光明正大,无可非议诟言。倘有那一种人,文不能提笔成章,武不能盘马弯弓,金榜题名无望,封妻荫子休想,难道只好做个一品老百姓,绝了为官做宦的念头?其实不然,只要有孔方兄帮忙,一样可以穿朱着紫、出将入相哩!这便是进入官场的另一途径:捐官。胡雪岩为王有龄捐官,显示了其非凡的眼光和勇气。境况不好,而且举目无亲,王有龄混得很不成样子。每天在“梅花碑”一家茶店里穷泡,一壶“龙井”泡成白开水还舍不得走。中午四个制钱买两个烧饼,算是一顿。30岁的人,潦倒落破,无精打采,叫人看了起反感。他的架子还挺大,经常两眼朝天,那就越发没有人爱理他了。唯一的例外是个20岁左右的少年,王有龄只知道他叫“小胡”。小胡生得一双四面八方都照顾得到的眼睛,加上一张常开的笑口,而且为人“四海”,所以人缘极好。不过,王有龄跟他只是点头之交,也识不透他的身份。有时很阔气,有时似乎很窘,但不管如何,总是衣衫光鲜。像这初夏的天气,一件细白夏布长衫,浆洗得极其挺括,里面是纺绸小褂裤,脚上白竹布的袜子,玄色贡缎的双梁鞋,跟王有龄身上那件打过补丁的青布长衫一比,小胡真可以说是“公子哥儿”了。胡雪岩了解了王有龄的具体情况后,心头不由一亮,眼前的王有龄绝非等闲之辈,若助他进京“投供”,日后定有出头之日,成为助己的强大力量!“老哥不忙走,请看一样东西。”

胡雪岩叫住了走出茶店的王有龄。“什么东西?”

王有龄感到很纳闷。“你打开来看,不要给人看见。”

他低声地说,把手巾包递给王有龄。他避开行人,悄悄启视,里面是一叠银票,还有些碎银子,约莫有十几两。“怎么回事?”

“这就是你做官的本钱。”

王有龄愣住了,一下子心里在发酸,眼眶发热,尽力忍住眼泪,把手巾包放在桌子上,却不知怎么说才好。“你最好点一点数。其中有一张300两的,是京城里‘大德恒’的票子,认票不认人,你要当心失落。另外我又替你换了些零碎票子,都是有名的字号,一路上通行无阻。”

小胡又说,“如果不为换票子,我早就来了。”

这时王有龄才想出来一句话:“小胡,你为什么待我这么好?”

“朋友嘛!”

小胡答道,“我看你好比虎落平阳,英雄末路,心里说不出的难过,一定要拉你一把,才睡得着觉。”

“唉!”

王有龄毕竟忍不住了,两行热泪,接连不断。“何必,何必?这不是大丈夫气概!”

这句话是很好的宽慰,也是很好的激励。要知道,为王有龄捐官的这笔钱,并非胡雪岩所有,而是他收账所得,但他并未把银票交回钱庄,而是寻思把这钱做本钱,做一桩大生意的投资,如今瞅准了王有龄,正好在他身上下功夫。这又是一个当年“奇货可居”的吕不韦。善于用人之所长这里讲的用人,并非简单的上下关系,交给任务,你去完成就是了;而是一种非常特殊的寻求致胜的策略。在胡雪岩看来,做生意不能没有支持。他层层结交势力,从而为自己开发出巨大的财源。对于商人而言,胡雪岩生活的时代是特殊的。胡雪岩时代的特殊,就特殊在旧制受到冲击,洋人叩打大门,社会发生变乱。所以他要找到自己致胜的策略。这就是他极其精明的用人之道,况且按照胡雪岩的性格,他极其擅长此道。胡雪岩时代的旧制,十分影响商人的发展。面对这样一种情况,商人要想把其经营进行下去,必须作出合适的策略。一般来说,商人会设法避开“封建人”,但这是一种消极的策略。所以就有商人另想策略,设法与“特殊人”沟通,以争取他们的保护。这就是胡雪岩所采取的策略。正是长期与这些人打交道,胡雪岩逐渐变得为人四海。当他遇到王有龄时,听说他是捐班盐大使,便感觉到机会来了。他利用收款的机会,为王有龄筹措了500两银子,资助他进京拜官。王有龄因为胡雪岩这一帮助,得到机会补了实缺。知恩报恩,胡雪岩得以借机有了自己的钱庄。随后,因为有了王有龄这个官声很好、升迁很快的后台,胡雪岩发现自己面前突然铺开了一个新世界。粮食的购办及转运、地方团练经费与军火费用、地方厘捐、丝业,各个方面的钱都往胡雪岩所办的钱庄流了过来。胡雪岩有了这一经验,回头反思,便很快明白了古代商场之道:寻找保护。要寻找保护的办法很多,首先是继续帮助有希望有前途的人。在这一点上,对于王有龄绝对适用。家中如何用度、个人是寒是暖、上司如何打点,都在胡雪岩的帮助行列。随后是何桂清。因为有了王有龄的例子,胡雪岩对何桂清更是不惜血本。为了他的升迁,一次可以放出15000两银子;为了他的欢心,也为了日后自己的商业,忍痛把自己的爱妾转赠给他。其实是要替这些有前途之人出谋划策。胡雪岩明白,办团练、漕米改海运、征厘捐、购军火、借师助剿,所有这些应对之办法,虽然是绕了一道弯,是在代他人操劳,但是到了最后,无非是帮助这些人得到朝廷赏识,巩固了自己的地位。有了这些人的支持,自己的商业势力也就有增无减了。何桂清在苏浙之日,为朝廷出力甚勤,所以在这一带的影响日盛。为了这个缘故,胡雪岩的点子也有了市场,他的商业也有了依托。他个人在经营中逐渐冲破了先前的钱庄的经营观念,开始在以官府为后盾的前提下向外扩张。这一扩张预示了胡雪岩在商业上必将称霸东南半壁江山。此时的胡雪岩,因为尝到了在官僚阶层中扩充势力的甜头,他是再也不会回到旧有的经营观念中去了。何王集团土崩瓦解之日,胡雪岩已经开始在为自己寻找新的商业保护人了。这一次的寻找是有意识的,不过也不得不迁就时局,左宗棠这样一位世纪人物就出现了。左宗棠在位之时,胡雪岩为他筹粮筹饷、购置枪支弹药,购买西式大炮,购运机器,兴办船厂,筹借洋款。这些事耗去了他大部分精力。但是胡雪岩乐此不疲。第一是因为这些事本身就是商事,可以从中赢利,第二是因为左宗棠必须有了这些东西,才能安心平捻剿回,兴办洋务,成就功名大业。左宗棠是个英才,左宗棠事业日隆,声名日响,他在朝廷中的地位日益巩固,胡雪岩就愈加踏实。他原来之所以仰赖官府,就是为了减少风险,增加安全。现在有了左宗棠这样一个大员做后盾,有了朝廷赏戴的红顶,赏穿的黄褂,天下人莫不视胡雪岩为天下一等一的商人,莫不视胡雪岩的阜康招牌为一等一的金字招牌。胡雪岩也敢放心地一次吸存上百万的巨款,也可以非常硬气地与洋人抗衡。任何一个以本业为主、不能上传下达的商人都不敢像他这么做。只有一个胡雪岩,把握住这个时期的特点,而且做到了。汪康年《庄谐选录》记载:“胡某为某钱店司会计,有李中丞者,时以某官候补于浙,落拓不得志,一日诣其店,众慢不为礼,胡独殷勤备至,且假以私财,某感之,誓有以报。迨后场历封疆,开府浙江,甫到任,即下檄各县曰:‘凡解粮饷者全由胡某汇兑,否则不纳。’众微知其由,于是钱粮上兑,无不托诸胡,胡遂以是致富。”

书中所载情形倒像胡资助王有龄的事,在众人对王投以势利眼之际,胡雪岩独报以殷勤礼节,并冒着丢饭碗的风险,擅作主张,动用东家的大笔银两相资助,表现出相当的政治远见。在王有龄这边,遇胡雪岩如大旱逢甘霖,他对胡的“慧眼识俊杰”自然念念不忘。后来,王有龄以粮台积功报知府,旋补杭州,不出几年,升浙江巡抚,胡雪岩先前的人情投资便得到难以计数的回报,还博得了“东南大侠”的美誉。除了与王有龄、左宗棠沟通外,胡雪岩还通过钱庄业务与京中大官奕、文煜等人接上了关系。当然,多一个朋友多一条路,对于官阶和名气小的胥吏僚属辈以及士大夫文人,胡雪岩也极力拉拢,李慈铭《越缦堂日记》说他“时出微利以饵杭士大夫。杭士大夫尊之如父,有翰林而称门生者”。胡的曾孙胡亚光在《安定遗闻》中记述:“有贵人王军门献玉屏风一座,值千金以上,置厅,事仆失手坏之,时大亨宾客莫不震惊,而公竟面不改容,反曲意慰仆不置。”

胡雪岩回到杭州筹集资金,他先说服了杭州抚台黄宗汉出资做股本开药店。黄宗汉出股了,他手下的也纷纷效仿,出资向胡雪岩的药店入股。紧接着,胡雪岩又利用官府的钱来为自己开药店。胡雪岩先利用自己的高效名药以成本价或免费给军队,让军队接受他的药。然后再与军队管后勤供给的“粮台”打交道,让他一方面从中获利,另一方面向胡雪岩以预支的形式订购大宗军队药品业务。领下定购药品的款子,正好可以用来发展药店生意,这一步一走通,胡雪岩的药店就像滚雪球般地发展起来。胡雪岩依靠这个方法办起了胡庆余堂,不仅带来了大量的财富,还给自己带来了“济世善举”的名声。然而,若非背靠官场,这些恐怕都是实现不了的。胡雪岩转粮购枪、借款拨饷无一不可放大胆子、堂而皇之地去做,即以十一之利计之,由此而聚敛的财富也是一般商贾所不能望其项背的。胡雪岩在人们心目中,其最大特点就是“官商”,也就是人们所说的“红顶商人”。这“红顶”很具象征意义,因为它是朝廷赏发的。戴上它,意味着胡雪岩受到了皇帝的恩宠。事实上,它意味着皇帝肯定了胡雪岩所从事的商业活动的合法性。既然皇帝是至高无上的,皇帝所保护的人自然也不应受到掣阻。换一层面来讲,皇帝的至高无上也保证了被保护人的信誉。所以王公大臣才能很放心地把大把银子存入阜康钱庄。胡雪岩凭借其独特的眼光和力量,发现和开辟着滚滚财源。雪中送炭,可以暖人心不同性格的人,就会形成不同的人际关系。在胡雪岩看来,如何搞好人际关系,是有许多学问的。例如,怎样去对待那些急需要帮助的人,学问就很大;你可以置之不理,不管他死活,你也可以热情相助,以图回报。前者眼光短浅,后者眼光远大。假如一个处于穷困潦倒的人受到你的帮助,他在成功的时候,最容易记住和报答的就是你。胡雪岩把这种“雪中送炭”的方法,变成了“烧冷灶”。这就是胡雪岩的惜才性格之一。胡雪岩资助王有龄正是“雪中送炭”。照胡雪岩的话说就是:“我看你好比虎落平阳,英雄末路,心里有说不出的难过,一定要拉你一把,才睡得着觉。”

另一处的记述讲得更明白。胡雪岩对王有龄说:“吾尝读相人书,君骨法当贵,吾为东君收某500金在此,请收。”

应该说,胡雪岩“雪中送炭”得冒风险,因为胡雪岩事实上是挪用了东家的钱来帮助王有龄的。所以王有龄担心自己一旦用钱,会连累胡雪岩。胡雪岩的回答十分着实:“子毋然,吾自有说。吾无家只一命,即索去无益于彼,而坐失500金无着,彼必不为。请放心持去,得意速还,毋相忘也。”

要钱没有,要命一条。既然能作出这种打算,就看出胡雪岩主意一定,这个忙是非帮不可了。胡雪岩的这一次“雪中送炭”奠定了他成功的基础。这种“雪中送炭”的手段,在中国传统生活中颇为流行。旧社会上海滩的黄金荣,便识蒋介石于患难之时,他不但代蒋了结了数千元债务,还资助蒋一笔旅费,使蒋得以投奔广州。后来蒋介石政界发迹,黄金荣的地位也就无人敢动摇了。杜月笙交戴笠也是如此。戴从小是个无赖,靠摆小摊骗钱度日,为警察所追捕,后来混到上海,也是在流氓群中做些无本“生意”。其时,杜月笙已跨进黄金荣的大门,与戴一见面,就认为戴是个“人才”,倾心结纳,不久就结为兄弟。后来戴仕途遇阻,一度陷入一文不名的困境,就去求杜帮忙。那时,杜月笙已是首屈一指的上海阔人了。杜居然顾念旧情,一次给了他50元。用完了,杜又给他50元。对杜的“慧眼识英雄”,戴念念不忘,在他后来炙手可热、杀人不眨眼的时候,不时对部下提起往事,称道杜“古道热肠”,是他生平知己之一。每次去沪,必和这位盟兄亲密,共商大计。“雪中送炭”的另一种情形是善结交下台人和失意文人。也许会有人因结合或有意帮助未发迹之人,却很少有人看重已失势之人。胡雪岩并不是这样。宝因为政绩平庸,被当时的四川巡抚丁宝桢以“才堪大用”的奏折形式,借朝廷之手体面地把他请出了四川。宝闲居在京,每日呼朋唤友,吟酒品茶泡赌场,表面上很是悠闲,其实心中甚感落寞。胡雪岩就特意拜访,劝说他到上海一游,费用全部由胡雪岩包了。宝因为旗人身份限制,在京玩得实在不过瘾,就随了胡雪岩去游上海,逛杭州,猜拳狎妓,游山玩水,甚是痛快。遂把胡雪岩视为密友,以后每遇大事,必自告奋勇,帮助胡雪岩在京城通融一番。阜康钱庄刚开业,胡雪岩就遇到了这样一件事:浙江藩司麟桂捎了个信来,想找阜康钱庄暂借20000两银子,胡雪岩对麟桂也只是听说而已,平时没有交往,更何况胡雪岩听官府里的知情人士说,麟桂马上就要调离浙江,这次借钱很可能是用于填补他在财政的空缺。而此时的阜康刚刚开业,包括同业庆贺送来的“堆花”也不过只有40000现银。这一下可让胡雪岩左右为难,如果借了,人家一跑,岂不是拿钱往水里扔?即使人家不赖账,像胡雪岩这样的人,也不可能天天跑到人家官府去逼债。20000两银子,对阜康来说也是一个不小的损失。俗话说,“人在人情在,人去人情坏”,一般钱庄的普通老板大约会打马虎眼,阳奉阴违一番,四两拨千斤,几句空话应付过去,不是说“小号本小利薄,无力担此大任”,就是说“创业未久,根基浮动,委实调度不动”;或者,就算肯出钱救麟桂之急,也是利上加利,活生生把那麟桂剥掉几层皮。但胡雪岩的想法却是:假如在人家困难的时候,帮着解了围,人家自然不会忘记,到时利用手中的权势,行个方便,何愁20000两银子拿不回来?据知情人讲,麟桂这个人也不是那种欠债不还、死皮赖脸的人,现在他要调任,他不想把财政“空缺”的把柄授之于人,影响了他仕途的发展,所以急需一笔钱来解决问题。想明白后,胡雪岩决定“雪中送炭”。他不惜动用钱庄的“堆花”款项以超低利率,悉数把钱贷给麟桂,这样做,钱庄档手刘庆生有些不解,胡雪岩则说:“调度,调度,做生意讲究的就是调度。所谓‘调’,就是调得动,所谓‘度’,就是预算。生意要做得活络,有进有出,什么时候有银子进来,什么银子该用出去,要有计划。银子调来调去,只要不穿帮崩盘就可以。”

胡雪岩这一宝,算是压对了。在麟桂临走前,送了阜康钱庄三样礼物:(1)找到名目,请朝廷户部明令褒扬阜康,这等于是给阜康发了个正字标记,不但在浙江提高阜康名声,将来京里户部和浙江省之间的公款往来,也委托阜康办理汇兑。(2)浙江省额外增收,支援江苏省戡剿太平天国的“协饷”,也委由阜康办理汇兑。(3)将来江苏省与浙江省公款往来,也归阜康经手。这样的一招“烧冷灶”,使得胡雪岩的阜康钱庄不仅不愁没有生意做,还将生意做到了上海和江苏去。“烧冷灶”的利益回报,一下就显出来。胡雪岩不仅给地方“雪中送炭”,甚至给朝廷“雪中送炭”。话说胡雪岩开设阜康钱庄未久,朝廷军兴,需资金,因而户部(也就是清廷的财政部)发行官票。表面上,朝廷规定“愿将官票兑换为银票,与银一律”,但是,倘若朝廷节制,官票适度发行,倒还罢了;如果官票无限制滥发,则现银有限,官票无数,届时官票必然大幅贬值。清廷户部十分狡猾,通令各省布政使司衙门(也就是省库),每省吃下官票若干。然后,再由各省布政使司衙门,通令省内钱庄或票号等民间金融机构,强制分摊,全数吃下官票。也就是,朝廷凭空发行纸钞(亦即官票),强制兑换民间现银。可以讲,正常人对这种做法无不忧心忡忡,深恐将来票多银少,自己吃亏。杭州城里大大小小钱庄业者,无不哭丧着脸,大伙在钱庄公会里开会,讨论对策。那次同业聚会,胡雪岩没有参加,但他事前明白告诉阜康钱庄档手刘庆生:“我们现在做生意,就是要帮官军打胜仗。只要能帮官军打胜仗的生意,我们都要做,哪怕是赔钱生意,照样要做。这不是亏本,是提前放资本下去,有朝一日官军打了胜仗,天下一太平,到时候什么生意不好做?到时候,我们是出过力的,公家自然会报答我们,做生意处处会给与方便。”

正因为胡雪岩如此指示,刘庆生在杭州城钱庄公会中,抢先吃下额度为20000两的现银,兑换“官票”。事实证明了胡雪岩的正确。清廷打败太平军后,因为阜康率先承销官票有功,特地下旨褒奖,于是阜康名震京城。胡雪岩善于拉拢一些失意的官僚文人充当谋士,颇有孟尝君遗风,许乃钊为其一。胡雪岩对他执礼甚恭,专门去函,盛赞他的政绩政声,然后历诉浙江民众疾苦,以及当时面临的各种窘境,表现出虚心求教的样子,许乃钊为其所感,忠心耿耿为其服务而不自觉。当然,少不了暗中给许乃钊打打牙祭,让许有知遇之感。又比如落魄文人裘丰言,胡雪岩遇节必送礼金,使裘丰言十分感激。正因为如此,时人盛赞其有“春秋”策上风度。当然,“雪中送炭”也不是逢人便雪中送炭,而是放出眼光,择其有资望者,或将来必有起用之日者,殷勤接纳,时相探望,慰其寂寥,解其困难,使彼心中感动,当你是“雪中送炭”的君子。有朝一日,先前的投资,便可大获厚利了。患难见真情,胡雪岩屡出义举,也许并非源于本性,更重要的是他深知“雪中送炭”的作用,明白先给别人面子,然后再从别人那里要面子的道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