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繁体版 简体版
笔趣阁 > 两汉简史 > 第十七章 建国分封

第十七章 建国分封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拜祭完项羽后,刘邦第一件事情就是解除韩信的兵权,将之从齐王徙为楚王。这次的夺取兵权,各种史书上也是简约至极。仅一句“汉王还至定陶,驰入齐王信壁,夺其军”。为何如此以及韩信的反应等等都未记录。当然,原因我们都可想而知。由此可见,刘邦对韩信忌惮之深。估计此时再一次被这样措手不及夺走兵权的韩信已经开始悔恨不听蒯通之言了。

项羽已经死了,韩信也没兵权了。刘邦明白,此时的天下已经没有敌手了,布衣的天子之路已经到达顶峰,应该建国称帝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中,做皇帝这件事,历来都是别人“主动”提议,然后皇帝“勉强”应允。几乎所有的开国之君又或“被迫”接受禅让的皆是如此。纵然明眼人都能看清事实与本质,但这块“牌坊”总是要立一立的,流程总是要走一走的。

于是,刘邦属下的诸王诸侯将相臣子一起联名上书,请求刘邦登基。刘邦“极力推辞”下,众人依旧不依不饶。最终刘邦只能“勉强应允”。

公元前202年2月,刘邦于汜水之北的定陶宣布称帝,国号“汉”。以吕雉为皇后,刘盈为太子,定都洛阳。一个崭新强盛的朝代来临。为了将之与后来刘秀所建立的东汉区分,史称“西汉”。

新的朝代,需要讲述的事情太多,我们一件件来。

国建好了,首先要决定的就是首都。最早刘邦定的首都是洛阳,后来经娄敬劝说,又征求张良的意见,决定以长安为首都,意为“长治久安”。

娄敬的观点大致有三点。第一,汉朝与周朝不一样。周朝是经过数代人的努力累积,得到了八百诸侯的拥护,才建都于天下中心的洛阳。而如今汉朝是靠武力征伐而来,战火刚熄,天下未平。洛阳虽然四面环山,但是四通八达,无险可守。建都于此,是将自己置于险地。第二,正是由于天下大事未定,如果据关中而守,一旦有变,进可攻退可守,最少也可以占据原来的秦地。而且扼守住函谷关,就等于扼住了天下的咽喉。第三,洛阳已经久经战火,而关中有着秦人数代开发的底子。物阜民丰,八百里秦川,千里沃土。

刘邦听了娄敬的建议后,当即心动。因为他自己的天下正是据关中而来的。但是诸大臣反对者颇多。因为刘邦属下大多是关东之人。后来刘邦询问张良,张良大力赞同娄敬提议,于是刘邦决定定都关中。娄敬也因此被赐姓为刘。

本来关中第一选择肯定是咸阳。但是咸阳被项羽火烧秦宫,基业毁于一旦。而且秦都咸阳,二世而亡。所以刘邦于公元前202年在咸阳以东、渭水以南置长安县,命萧何主持修筑新城,名为“长安”。与以前的秦宫仅一水之隔。两年后,刘邦迁都于此,改长安城所在区域为“京兆”,意为“京畿之地”。

刘邦一共在位八年,直到他驾崩,长安城还未修好,仅仅修了长乐宫和未央宫。之后的皇帝不停建设,直至汉武帝时期,长安城才完全竣工。汉人用了百年的时间,造就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汉长安城约有36平方公里,比同时期的罗马大四倍。此后两百余年中,长安一直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等中心。一千一百余年中,共有十三个朝代建都于此。与东都洛阳并称千年古都。

首都选好了,该分封功臣了。刘邦的分封规模之大堪称史无前例。这也说明刘邦是个念旧的人。但他的念旧仅限于绝不会背叛他的人。对于他所认定有威胁、会背叛的人,刘邦绝不会手软。我们接下来就会讲到。

念旧的刘邦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陆续封了143个位次的列侯。有些位次并列多人,所以实际分封的人数远多于143人。这些人的涵盖面极其广泛。有已故的功臣,由于没有子嗣,刘邦让其母继承了侯位,还在所有功臣中位列第七。也有刘邦称沛公时,第一个打开沛县城门迎接刘邦的人。还有为刘邦大业所牺牲的例如郦食其、纪信等等,刘邦把他们的子嗣都封了侯。其余随着刘邦建功立业的更不在话下。

有一份表叫做《西汉功臣排名列表》,上面详细名列了这143个爵位的排行高低以及食邑数量。里面陈平位列第47名,张良位列第62名,明显与他们的功绩不符。现代很多人还特地写了文章来寻找来解释排名如此之低的原因。其实大可不必如此劳心劳力的研究这个排名。因为这份表虽然见于史书,但大概率是由后人编纂的,没有任何参考意义。

就拿陈平来说,他是第一批被刘邦封侯的人之一。第一批总共十人,陈平排名第九。总不可能刘邦先封陈平为侯,然后特地在他前面空了四十六个爵位,等想到该封谁了再补上,反正陈平已经精确的被认定为第47名了。

这些功臣中,萧何位列第一,曹参第二。本来诸将都公认曹参为第一,对刘邦将萧何放在第一都持反对意见。因为楚汉之争中,萧何从未上过战场,而曹参大小数十战,身先士卒,创伤七十余处,攻城略地,功盖众人。刘邦用了一个“功人功狗”的比喻说服了众人。他说,冲锋陷阵的人好比打猎中扑上去追咬野兽的猎狗;而萧何则是发现野兽踪迹、指定猎取目标的人,犹如猎人。而且众人都是孤身追随我,顶多也就一家两三人。但萧何却是让自己本族中的数十人追随于我,功劳绝不可忘。

刘邦这方面还是相当英明的,就和他识人一样。在称帝后不久,有一次刘邦在洛阳宫殿中设宴款待众功臣。刘邦于筵席间问众人为何自己可以获得天下?而项羽却失去天下?众人的回答还是那套陈腔老调,说刘邦可以和天下同利,项羽却只用宗亲,嫉贤妒能。有功者不论功行赏,取得土地也不舍得分予别人。

刘邦的回答相当经典: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我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我不如韩信。这三人皆是人杰,我却能用好他们,这才是我取得天下的最大原因。项羽却有一范增而不能用,这就是他失败的原因。众皆叹服。

作为君王,可以识人已经相当优秀了。而刘邦在识人之余还能识己。君王的自知之明是特别不容易的。因为他们特别容易被眼前享有的一切所误导,以为上天下地,唯我独尊。吾日三省吾身这种情况极少在君王的身上看到。

以上所说的众多功臣,他们的爵位都是侯,有一种功臣不在此列。那就是王。西汉很多制度都沿袭继承了秦朝。例如爵位。秦朝的爵位从最高的列侯到最低的公士,一共分二十级。汉朝与秦朝不同的是在这二十级爵位之上还加了一级:王爵。正是有这些同姓王和异姓王的存在,所以汉朝采取了群国并行制。等于将周朝的分封制和秦朝的郡县制并在了一起。关于分封制和郡县制,前文已经介绍过,不再赘言。这里主要说下王和侯的区别。

西汉初期,刘邦所封的侯是享受食封制的,也就是食邑。每个侯按照功劳大小给予不同数量的食邑。多则万余,少则数百。侯在自己的封邑享有租税,而且封地可以世袭。正因有了稳定的收益,这些人中的相当一部分渐渐成为了新的地主阶层,也是新皇朝的统治基础。

王就更厉害了。在自己的封国内俨然就是“皇帝”。有自己独立的政治体系,基本与中央相仿。除了丞相由中央指派外,以下各级官吏皆由自己任命。王也拥有自己独立的军权、政权、财权等等。其实异姓王在汉初之时,是刘邦为了拉拢具有实力和功劳的政治伙伴而设立,也是秦末群雄割据背景下的一个惯性。这样的制度也为之后埋下了很多不稳定因素。因为以刘邦的性格,是不会允许这样的制度长久存在的。

当时全国共有三十六个郡,一半以上是诸侯王们的封国。由中央直接管理的只有十五个郡,而这十五个郡中还有若干地方是一些列侯的封地。虽然各同姓王和异姓王加起来的郡数量比中央还多,但是刘邦分封给他们是有着一条明确底线的,那就是必须得服从中央。如果有人胆敢搞分裂、造反,刘邦的手段从来都是彻底的灭之绝之。

刘邦与许多王侯剖符立誓。剖符就是将符节(大多以竹子制成)一剖为二。一半归功臣所有,以为信物。另一半则归于朝廷。这玩意其实就是一张长期饭票。用刘邦的话来说:哪怕黄河干涸了、泰山磨平了,你只要有这符,你和你的子孙就能世世代代收租吃饭。

这就是“丹书铁券”的前身,功能也一样。只是刘邦所发的饭票不像后世的,还多了免死的功能。当然,说免死也不一定,主要还是看“发行人”本身的意愿。

西汉建国时,刘邦的宗室被封为同姓王的并不多。后来随着异姓王的陆续覆灭,刘氏宗亲有越来越多的人被封王,我们稍后再说,先说说各异姓王的结局。消灭异姓王是刘邦在位八年时间里最主要的工作。

西汉成立,刘邦分封了七个人为异姓王:两韩信、彭越、英布、张耳、吴芮、臧荼。后来又加封了一个卢绾,总共八位异姓王。其中只有吴芮一人得保王位,前文已经说过。其余七人的王位全部被取缔,其中更有身遭惨死者。

“苟富贵,无相忘”从来都是少数。“鸟尽弓藏、兔死狗烹”才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