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繁体版 简体版
笔趣阁 > 学透曾国藩 > 抓好团队的道德管理

抓好团队的道德管理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曾国藩语录】本日见许仙屏与沅弟信中多见到语,如云为治首务爱民,爱民必先察吏,察吏要在知人,知人必慎于听言。魏叔子以孟子所言“仁术”,“术”字最有道理。爱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即“术”字之解也。【曾国藩轶事】仁者爱人,曾国藩要求把这一原则推广到全军上下,除了加强对部队的管理,要求将领们爱兵如子、呵护部下之外,还对整个部队的作风提出了要求,这就是“爱民”。曾国藩出身于民,受长辈们教导,曾经亲自参加农田里的劳动,对农民的疾苦比较了解。后来在日记中说:“四民”之中,农民最苦。他还曾经写《劝诫州县》一文,说:惟农夫则无一人不苦,无一处不苦。农夫受苦太久,则必荒田不耕;军无粮,则必扰民;民无粮,则必从贼;贼无粮,则必变流贼,而大乱无了日矣!希望州县的官员们体谅农民的辛苦,这一方面给农民可以带来好处,另一方面,也是维护社会正常秩序的需要。曾国藩十分看重官兵爱民的特点,多次强调治理军队要爱民:以爱民为行军第一义,庶为仁义之师。用兵之道,总以不扰民为第一义。本部堂频年教人,首重“爱民”二字。爱民为治兵第一要义。须日日三令五申,视为性命根本之事,勿视为要结粉饰之文。爱民是关系军队生死存亡的重要原则,要真正重视,并且落实到军队的实际行动之中,而不可以把它当作一种毫无意义的宣传口号。为此曾国藩亲自起草了要求全体将领和士兵都要遵守的《爱民歌》。曾国藩的这首《爱民歌》,第一条讲安营扎寨,第二条讲行军打仗,第三条讲军营纪律。从这三个方面要求自己的兵将,非常明确具体地规定了爱民的要求。只要严格按照这些要求去做,仁义之师自然可以练成。曾国藩知道自己的军队是以杀人为业的,心中回想起来,常常感到恐惧,只有把爱民的想法落实到实际的带兵打仗中,才能够稍稍安心。曾国藩一次在给自己的几个弟弟写信的时候曾经说:吾辈不幸生当乱世,又不幸而带兵,日以杀人为事,可为寒心,惟时时存一爱民之念,庶几留心田以饭子孙耳。作为传统儒学的受益者,作为一个知识分子,曾国藩自然是满口仁义道德的。但是可惜的是,他出生在王朝的末世,国家积贫积弱,人民生活困苦,自己还不得不投笔从戎,亲自走向战场,日日以杀人为业,他心中的苦闷、矛盾心情是可想而知的。仁义之师的想法应该就是由此而来。同时,曾国藩也清楚地知道,得民心者得天下,行军打仗也是一样,战场上的胜败是一方面,民心的得失又是另一方面,如果得不到民心,就是在战场上取得了胜利,也是没有用处的:仆尝谓统兵而不知爱民,即百战百胜,也是罪孽;居官而不知爱民,即有位有名,也是罪孽。为此,曾国藩除了严整军纪、禁止扰民外,还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关心各地民众疾苦,赈济灾民,与当地百姓共渡难关,以此来获得当地老百姓的拥护。曾国藩将这种做法称之为“仁术”。咸丰八年(1858)正月,他给曾国荃写信说:“救济灾民,即孟子所称‘是乃仁术也’。”

曾国藩以“仁术”为施政原则,随时考虑国计民生,这体现在他内政、军事、外交各方面中。【智慧解读】有什么样的领导,就会有什么样的属下。领导仁义,属下们就不敢不仁义;领导奸诈,属下们就会群起效之。曾国藩正是用自己的榜样效应影响着他的团队,从而建立起了一支军纪严明、骁勇善战的仁义之师。其实早在很久以前,我国著名军事家孙子就曾为将帅列出“五德”,即“智、信、仁、勇、严”,而在此其中,“仁”又是核心要义。可见他对军队道德管理的重视。这是因为,只有君主、将帅有德才能服众,才能发挥表率作用,继而下属、臣民效之,若举国上下皆能做到,那么这个国家想不称霸都难。就现代管理而言,谈论道德在很多人看来似乎是个很过时的话题,可能很多管理者都认为时尚的管理理念是重才不重德,对于管理者的要求更是只要达成目标,管理有效率就万事大吉,管理者自身道德要求这个务虚之举似乎成了多余。事实并非如此,管理道德不是可有可无的,而已成为管理者切实提高管理能力的重要内容。殊不知,道德缺失甚至是道德沦丧,对于一个企业而言就好比药性迅猛的毒药,极易斩伤企业的“元气”,导致团队的整体“沦丧”。道德是一个人成事所必备的素质。企业若不重视道德管理,那么只会使团队变成乌合之众,一盘散沙。尤其是管理者,自身更要养成良好的道德修养,如此才能对团队成员产生榜样效应,才能使他们信服,才能更好地约束他们。所以说,道德管理才是团队管理的重中之重,管理者很有必要在这方面多加注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