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繁体版 简体版
笔趣阁 > 学透曾国藩 > 见不贤而内自省

见不贤而内自省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曾国藩语录】逆来顺受之法,仍不外“悔字诀”、“硬字诀”而已。朱子尝言:“悔”字如春,万物蕴蓄初发;“吉”字如夏,万物茂盛己极;“吝”字如秋,万物始落;“凶”字如冬,万物枯凋。又尝以“元”字配春,“亨”字配夏,“利”字配秋,“贞”字配冬。兄意“贞”字即“硬字诀”也。弟当此艰危之际,若能以“硬”字法冬藏之德,以“悔”字启春生之机,庶几可挽回一二乎?【曾国藩轶事】道光二十二年(1842),曾国藩在北京师从理学大师唐鉴、倭仁,“屏除一切,从事克己之学”。唐鉴、倭仁指出理学“克己省复”,就是将一切不符合封建圣道的私心杂念在刚刚显露征兆苗头时,即予以剔除,似使自己的思想品格能始终沿着先贤所要求的方向发展。曾国藩按照二人教诲,从道德自省到经邦治国身体力行,使自己的思想与人格得到升华。为纠正“从前过失每自忽略”,曾国藩学习倭仁,每日言行都有札记,多痛自刻责之语,以力求改过。“尤悔既丛,铭以自攻”,“积悔累午,其终也已;往者不可追,请从今始!”

荀子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曾国藩对自己要求更严格,更具体。他说,一切事都必须每天检查,一天不检查,日后补救就难了,何况修德做事业就更不容疏忽、拖延。明代杨继盛称:“念头一起,则自思曰:这是好念是恶念?若是好念,便扩充起来,必见之行;若是恶念,便禁止勿思。”

曾国藩也力求“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做到“正己为先”。“如种树然,斧斤纵寻之后,牛羊无从而牧之;如热灯然,膏油欲尽之时,无使微风乘之。”

防微杜渐,不让淫思邪念有隙可入。曾国藩曾把自己的日记命名为《过隙影》,当成人生订正簿。从道光十九年(1839)起他开始写日记,后略曾间断;从咸丰八年(1858)六月起就再不曾中断一天,即使行军生病也照记不误,直至去世前一天,可见其毅力之恒,求过之诚。此外,曾国藩还请身边的人“时时伺吾之短,以相箴规”。他欣赏汤海秋说的,多与怨恨自己的人相处,因为他们对你的过错最敏感,也最能予以无情的抨击指摘。他要求其弟能纠正他的过失,不让曾家“累世积德”从他开始败落。朋友指出他的缺点,他只有感激和庆幸:“直哉!吾友。吾日蹈大恶而不知矣。”

闻过则喜,勇于改过。曾国藩在总督署里挂有一联:“虽圣哲难免过差,愿诸君谠论忠言,常攻吾短;凡堂属略同师弟,使僚友行修名立,方尽我心!”

坦言求谏。直到晚年年衰官高,曾国藩勤求己过仍不肯稍宽。“吾平日以‘俭’字教人,而吾近来饮食起居,殊太丰厚。”

“余日衰老而学无一成,应做之文甚多,总未能发奋为之。忝窃虚名,毫无实际,愧悔之至!”

“日月如流,倏已秋分。学业既一无所成,而德行不修,尤悔丛从集。自顾竟无湔除改徙之时,尤愧曷已!”

“因近日每悔往事,乃作一联,云:‘莫若悔已往愆尤,但求此日行为无渐神鬼;休预怕后来灾祸,只要暮年心气感召祥和。’”“余回忆生平,愆尤丛集,悔不胜悔。而精力疲惫,自问更无晚盖之方,焦灼无已。”

可见曾国藩一生没有一天不严格监视自己、教训自己。无怪乎有人评价曾国藩是自我反省和批判最多的古人之一,不仅严厉,而且苟细,如针如刺,直指心灵中最漆黑的部分。在他日记中就有“闻誉则心忡,几不自持,何可鄙一至于是,此岂后得为载道之器乎?凡喜誉恶毁之心,即鄙夫患得患失之心也,于此艰打不破,则一切学问、才智,适足以欺世盗名矣”!曾国藩将每天之中的“一念之差”、“一事之失”、“一言之默”,都记在日记中,“念念欲废过自新”。道光二十二年(1842)十一月十六日日记里有话曰:“以后余有三戒:一戒吃烟,二戒妄语,三戒房闼不敬,一日三省,慎之慎之!”

曾国藩在家书中说:“吾尝言‘天道忌巧,天道忌盈,天道忌贰……即与他人交际,亦须略省己之不是。”

“凡人一身,只有‘迁善改过’四字可靠。”

曾国藩为人处世交际方面有两“悔”:制怒,泯忌。关于制怒,曾国藩说:“大抵胸中抑郁,怨天尤人,不特不可以涉世,亦非所以养德,亦非所以保身。”

善于控制自我情绪,是养身处世一大法宝,讲究冷静,不仓促意气用事。曾国藩把制怒比喻成“降龙伏虎”,“总不使吾之嗜欲戕害我之躯命也。”

所以他一再自我告诫:“余天性褊激,痛自刻惩有年,而一触即发,仍不可遏。殆将终身不改矣,愧悚何已!”

“自咎局量太小,不足任天下之大事。”

他还告诫子侄,自己和左宗棠、沈葆桢闹得不痛快,木已成舟,希望子侄以此为戒,“不宜妄生意气”:惟畏祸之心刻刻不忘……余生平吃数大堑……无地自容。故近虽忝窃大名,而不敢自诩为有本领,不敢自以为是。俯畏人言,仰畏天命,皆从磨练后得来。至于“泯忌”,曾国藩有诗云“善莫大于恕,德莫凶于妒……己拙忌人能,己塞忌人遇。”

妒忌是病态心理,害己伤人,最要不得。曾国藩对待李元度问题上就有犯“忌”之嫌。李元度入曾国藩幕府最早,转战多年,深为曾国藩器重,曾国藩曾列数李元度对自己的恩情有“三不忘”。本想两人之情“不随有生以俱尽”,不料几年后曾国藩差点儿致李元度于死地。与曾国藩对立的何桂清集团骨干、浙江巡抚王有龄借李元度急欲谋求实缺之机,加以拉拢。曾国藩升任两江总督后,调回李元度驻守徽州。由于指挥失当,曾国藩受困祁门,而李元度战败后,迟迟不归,朝廷下谕对曾、李二人却是一贬—褒,激起曾国藩忌恨心理,于是更恨李元度,上折参奏。当时包括李鸿章、陈鼐等人都不赞成此举。这时王有龄见缝插针,请李元度募勇援浙。李元度组织安越军,东挡西杀,很快官复原职,并得升迁。李元度离开曾国藩后反而如鱼得水,这让曾断言其“大节已亏,此后难于自立”的曾国藩很不自在,更添忌恨,声称“公私并绝,无缘再合”。不久又再次上折参劾李元度。朝廷再次惩处李元度,致其一蹶不振。此后面对李元度一如既往的真挚,曾国藩渐渐愧悔,“余益觉大负次青,愧悔无地。余生平于朋友中负人甚少,惟负次青实甚。”

“惟与我共患难之人,无论生死,皆有气名,次青之名由我而败,不能挽回,兹所以耿耿耳。”

“两弟为我设法,有可挽回之处,余不惮改过也。”

后来,曾国藩草疏密荐,为李元度平反,较公正地评价李元度战绩与才智,使其稍被任用。曾国藩要求后人不要刊刻自己参李元度的折子,“无重我过”,所以当李元度提出与曾氏联姻,尽管辈分不合,曾国藩却极力赞允,视之为一次补过的机会。曾国藩有深痛教训,所以他在赴天津处理教案时预留遗书中一再告诫子侄“泯忌”,“忮者,嫉贤害能,沽功争宠”,“忮不去,满怀皆是荆棘”,“妒功忌名,幸灾乐祸,此凉德之一端也。”

【智慧解读】“悔”字着重一个“省惕”,是从内省中化生出来的养德之法,要时刻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检点和反省,勇于承认过错,纠正过错,不文过饰非,完成自我的道德回归,回到“善”。“悔”字是知缺补缺;凡事从心起,由心止。由此“悔”字不仅是知过必改,还存有防患于未然的意思,即加强自律,约束自己以悔求无悔。因此,“悔”首先是对自我修炼的强化。曾国藩总结自己一生成功经验,特别提出一“悔字诀”。这个字诀首先也是从修身谈起。梁启超说:“彼(曾国藩)其事业之成,有所以自养在也。”

曾国藩从政治军,饱历艰险,提出逆来顺受之法。“悔”就是其防守法门。曾国藩授引朱熹的话“悔”字如春,从而得出“以‘悔’字启春生之机”的结论。“悔”以退为进,成为提升人生的助动器。他又说:“君子但知有悔耳。悔者,所以守其缺,而不敢求全也。”

这里的“不敢求全”并非反对尽善尽美,而是警惕自以为是。“满盈致吝”,“悔”字可以趋吉。这里的“悔”字与“谦”字相因,即以虚怀若谷的姿态视察纠正自己的不足。曾国藩把自己在京居地命名为“求阙斋”,根据的就是这种阴阳盈虚相长相消之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