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繁体版 简体版
笔趣阁 > 学透曾国藩 > 改过迁善,与旧我决裂

改过迁善,与旧我决裂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曾国藩语录】兄自问近年得力惟有一“悔字诀”。兄昔年自负本领甚大,可屈可伸,可行可藏,又每见得人家不是。自从丁巳、戊午大悔大悟之后,乃知自己全无本领,凡事都见得人家有几分是处。故自戊年至今九载,与四十岁以前迥不相同,大约以能立能达为体,以不怨不尤为用。立者,发奋自强,站得住也;达者,办事圆融,行得通也。【曾国藩轶事】早年间,曾国藩不明进退之柔术,经常碰钉子。然而他总能及时纠正,用“悔”治此顽症。咸丰七年(1857),因接到父亲曾麟书的死讯,曾国藩趁机从艰困的江西战场撤退,回家守丧。当朝廷紧急征调他出山时,曾国藩上了个《沥陈办事艰难仍吁恳在籍守制折》,讨价还价。因为作为统兵大帅,曾国藩从帮办湖南团练以来,无论战功多么显赫,仍只是个挂衔的“侍郎”,待遇得不到落实。而当时地方军政分权,不利统一调度,“非位任巡抚,有察吏之权者,决不能治军;纵能治军,决不能兼及筹饷。臣处客寄虚悬之位,又无圆通济变之才,恐终不免于贻误大局。”

这是曾国藩试探朝廷,欲取地方实权。这种恃功邀权正犯了满清历来对汉人的疑忌,所以咸丰帝照准他在家继续守制。假戏真作,令曾国藩万分尴尬。此后一年中,战局迅速发展,湘军将领们大多凭战功获得高官厚禄,原来低于曾国藩的胡林翼、李续宾等人风光无限。眼看战局接近尾声,曾国藩对自己失去建功立业的机会感到懊悔,以为自己没有复出的机会,就把希望全寄托在弟弟曾国荃身上:“愿吾弟兢兢业业,日慎一日,到底不懈,则不特为兄补救前非,亦可为吾父增光于泉壤矣。”

只是后来战局有了新变化,在胡林翼等人周旋下,亟需一名“声威素著之大员,督率各军,方能措置裕如”,曾国藩得到起复的机会。曾国藩不再提什么要求,只是感激:“圣恩高厚,令臣下得守年余之丧,又令起复,以免避事之责。”

也是自此,曾国藩对满汉大防的警戒刻骨铭心,对其大功建成之后退避收场也不无前辙后鉴之用。经历了这件事,曾国藩又增了几条处世经,对于能决定他生杀子夺的最统治者有四计:逆来顺受,以死效忠,缓拖以时,委婉言求。总之避免正面冲突,旁敲侧击,以柔克刚,曲意示衷。这几招能使曾国藩在朝廷对他任用又怀疑、支持又削弱的夹缝中站住脚,频得实惠,步步高升。在家乡守制的曾国藩经历了人生的一个反省调整期,整理十几年从政从军得失,不由涌起一股愧悔的情绪。咸丰七年(1857)曾国藩委军奔丧,在世人眼中已属不忠;恃重邀权有悖于他平日标榜的理学家的作为。一时舆论四起,指责非议不断。这让曾国藩感到委屈,他素以诚信自居,却背负欺世盗名的恶誉。在他忧心忡忡之际,好友欧阳兆熊给他开了一剂方子:“岐黄可医身病,黄老可医心病”,是用黄老阴柔替代刚直。此前曾国藩初出治军,严刑峻法,手段非常刻薄,世谓以禹墨为体,申韩为用。他提出“纯用重典”,非采取狠辣手段不能治乱世。他向朝廷表示即使由此得残忍严酷之名,也在所不辞。现在不但欧阳兆熊劝他,另一好友罗汝怀也致信,谆谆以尚平实勿争权相劝:“独识阁下为奇士,所见四方之士无出其右者,何者?”

其信将曾国藩苛求及揽权之病揭示,曾国藩思而悔之,处世态度由酷峻变柔顺,是以禹墨为体,老庄为用,“自概自抑,持盈保泰,不在胜人处求强。”

自率湘军东征以来,曾国藩有胜有败,四处碰壁,究其原因,固然是由于没得到清政府的充分信任而授予地方实权所致,同时曾国藩也自认本身修养存有弱点。为人处世固执己见,自命不凡,一味蛮干。以前,曾国藩对官场的逢迎、谄媚及腐败十分厌恶,不愿为伍,为此所到之处,常与人发生矛盾,受到排挤。沉浮多年,曾国藩深知一己之力无改大局,若继续生存于官场,只有主动去适应。所以他改变以往的刚直清高,与人和流,效果很好。经历一段时间自省自悟,曾国藩的处世功得到一致好评。薛福成评论说:“曾国藩自通籍后服官侍从……平时制行甚严,而不事表暴于外;立身甚恕,而不务求备于人……继乃不轻立说,专务躬行,进德尤猛……论功则推以让人,任劳则引为己责。盛德所感,始而部曲化之,继而同僚谅之,终则各省从而慕效之。所以转移风气者在此,所以宏济艰难亦在此!”

【智慧解读】每个人在人生和事业发展中都会遇到某些困难,有的缘于外在环境,有的则由于自身的弱点。为了达到成功目的,人就要不断调适自我,这就是所谓的“改过迁善”。曾国藩一生遭遇过几次重大波折,都是他人生的转折之处,而他所以能最终成功,也正得力于此。所以他给诸弟写信称“凡人一身,只有‘迁善改过’四字可靠”。他还信服袁了凡“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以后种种,譬如今日生”这句名言,改过自新,重起炉灶,勇于与过去的旧我决裂,需要有非凡的毅力。这些,曾国藩都做到了。从他一生事迹中,可以得到更清楚的认识。遗憾的是,偏偏有一些人,从不知道自己有什么过错,甚至把错的也看成是对的。这是不能见其过的人。有一种人,明知自己错了,却甘于自弃,或只在口头上说错了,这是不能内省自讼的人。还有一种人,有错误也能责备自己,却下不了决心改正,这是不能改过的人。无怪乎孔子感叹道:“算了吧!我没有看见过一个能看到自己的过错,而又能在内心责备自己的人!”

孔子的话很简单,含义却很深刻。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但是知过很难,知过而反躬自责就更难。知过能改,非大智大勇者不能。其实在这方面,很多人都应该像文正公多学习学习。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