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繁体版 简体版
笔趣阁 > 工业教父 > 第34章 合作研究

第34章 合作研究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按照罗鹏程给的地址,胡杨找到了一间技工学校。别和某翔联想到一起。在八十年代,技工可是优秀工人的意思。车、钳、铆、电、焊,能把任何一种练到三四级,就能轻松的养家糊口。能到六七级,那就是各个厂矿的风云人物。而到了传说中的八级,不管你是厂评八级还是国评八级,放在哪里都是宝贝疙瘩。不夸张的说,各级领导都得把您供起来。就说胡杨在保机遇到的那两位。就靠手和眼,就能媲美数控铣床的精度,甚至在某些方面还要超过。毫不夸张的说,中国的工业体系就是靠一代代技工用双手建起来的。而在数控设备普及之前,技工就是中国工业的核心力量。但时代总会向前,没有什么是一成不变的。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农业。从最原始的刀耕火种,到屯田,再到学会利用牲畜耕地,而现在则进入的农业机械化的时代。农民这个身份所代表的意义,和需要必备技能都在变化。最早,农民需要强壮的体魄。之后需要对天地节气农时农事的了解。而现在,则需要科学并且完整的知识体系。同样,技工的领域也在变化。高精度的加工机械出现之后,对普通劳动力的需求大幅减少。不是技工没用了,而是普通的技工没用了。在胡杨生活的时代,对于人工智能的讨论正处于最白热化的时候。那是弱人工智能向强人工智迈进的开始。对于人工智能的讨论,很大一部分都集中在全自动化流水线上。几乎完全自动化的生产流水线,只需要几个人维护就能完成去过去几百上千人的工作内容。而且机械不吃不睡,坏了就换零件,没有脾气没有事假,更不用为每个人缴三险。还不用专门雇人管理他们。而随着人里成本逐渐提高,天平必然会向这面倾斜。当然这些都是三十年后才会发生的。至少眼下,眼下技工还是公认的好工作。找到地方之后胡杨才知道,原来真正要找的是这所技校的校办工厂。这个时期校办工厂还不算是普遍现象。但进入九十年代之后,几乎所有学校都会有校办工厂。一部分是政策允许,但更重要的是这个时期政府财政紧张。学校的一应开支,还有老师的工资都来自财政拨款。而当财政手头紧的时候,通常都会选择稍微拖一下或者欠一下。这也不是某个地方的做法,而是特定时期的普遍现象。不管为了能够存点小金库,还是为了保证教职工的基本生活,校办工厂都是要开起来的。胡杨通过尽职尽责的门卫大个,联系到了条子上的那位王凤年。等了十几分钟,他看到了一个中年人骑着大二八出现。胡杨主动伸手:“您好,我是胡杨。”

中年人男人也伸出手:“你好,王凤年。小胡同志真年轻。”

这只手稳定有力,布满老茧。如果只看这只右手,胡杨会猜他是一个优秀的钳工。如果他没有特意藏起左手的话。自行车放进吉普车后面,王凤年领路开进了校区。说是校办工厂,也可以说是学生的实习基地。规模虽然不是很大,但设备很齐全。绕到一个厂房门口,胡杨终于见到了今天正主,一台的高频感应淬火炉。当然,最重要的还是站在面前的这位。胡杨判断这位的年龄应该是很靠近六十,但他不想用老人这个词。他给胡杨的感觉,五六十岁的身体里,藏着一个壮年的灵魂。一下车胡杨就听到他中气十足的声音:“我是温国胜,你就是那个小胡?”

胡杨赶紧上前一步:“我就是。”

温国胜上下打量了一下胡杨,说道:“小罗也没太说清楚,你给我仔细说说想弄什么?”

从一进门见到那个王凤年开始,胡杨就知道今天会和他预料的不同。果然,一开口就开始考校他了。罗鹏程怎么可能说不清楚这么简单的事。胡杨说道:“用高频感应淬火炉为基础,改造出高频感应堆焊设备。”

温国胜说道:“你说改就改,你知道这里面的原理吗?”

胡杨毫不犹豫的回答道:“高频淬火是指利用30K—1000KHZ的高频电流,使工件表面局部进行加热、冷却,获得表面硬化层的热处理方法。这种方法只是对工件一定深度的表面强化,而心部基本上保持处理前的组织和性能,因而可获得高强度,高耐磨性和高韧性的综合。又因是局部加热,所以能显著减少淬火变形,降减能耗。高频感应焊接是利用高频感应电源输出低电压高电流,作用在焊点上焊点,表面产生高频电子移动,形成涡流,使焊点体表面温度上升到焊接温度,融化焊环,达到焊点密封的结果。高频感应设备本来用途就很广泛,透热、熔炼、热处理等等。焊接只是它的众多用途之一。所以是的,一定可以。”

温国胜轻轻点了一下头:“算你小子功课做的不错。小罗说你的目的是准备给一批金属强度不够的旋耕刀片进行批量堆焊,以增加旋耕刀片的耐磨强度,对吗?”

胡杨点头:“是的。”

但他心里此时却想的是,不说罗鹏程没说清楚吗……温国胜又问道:“你知道最大的难点在哪儿吗?”

胡杨说道:“核心原理相似,所以改造难度并不大。难度最大的是后续的实验。堆焊材料的配方,温度,形状,角度这些都要通过实验一步步尝试。所以我认为最大的难点,其实是钱。”

温国胜问他:“那么你有钱吗?”

胡杨说道:“我个人是没有那么多……”温国胜一瞪眼,胡杨笑着补充道:“但我知道有一家公司有。”

温国胜说道:“那些事你找他们俩谈。这是周校长,这个是梁老师。其他的都是他们的学生,你们有空再认识一下。你就空手来的?”

“当然没有,都在车上。”

胡杨当然不会空着手来。车上有烟有酒也有他这几天来准备的资料。就像胡杨说的那样,这件事真正的复杂的部分是设备改造之后的后续试验。这几天他准备的资料,也主要都是关于堆焊材料与配方工艺方面的。看几个人反应就知道,胡杨这几天的工夫没有白费。很快他们就把胡杨甩到了一边,自顾自的开始讨论。虽然胡杨刚才很完整的背出了高频感应的原理和应用。但这在这些老专家面前,最多承认你不是外行。胡杨也不急,先给那群学生散了一圈烟,王凤年自然也没有落下。闲聊了一会之后,那边才终于想起了还有胡杨这么个人。周校长从里面走出来,冲胡杨招了招手。胡杨赶紧小跑过去,跟周校长一起去了办公室。首先明确的定下基调,是企业和企业之间的合作研究。之后的一切都要在这个前提下进行。对胡杨的这个要求,周校长并没有什么异议。罗鹏程肯定已经提前通过气了。周校长说道:“原则上我们是同意的,但具体操作我们还没有这方面经验。我们还从没有和体制外的企业的合作过。”

胡杨说道:“我会起草一份协议。明确双方的责任和义务。其中包括所有参与研究者的报酬,加班费的标准。研究所需材料的成本合算,研究资料的记录和保存,以及最终研究结果的归属,以及保密条款。”

在胡杨说的时候,周校长在本子上做了记录。胡杨说完之后,周校长便开始和胡杨逐条讨论。首先就是这个报酬问题。最终报酬的标准,定到了平均工资的两倍,加班则是三倍。听着好像挺多的,但其实每天最多的也就十块左右。这还是因为几位老师的技工等级都很高。如果按照一般老师的工资标准算,一个月下来,可能一百块都不一定挣得到。试验所消耗的物资全都实报实销。而对工厂这边的设备的损耗也计算在内。具体计算方式以后再另行约定。听到胡杨的方案这么仔细,周校长对胡杨观感也好了很多。至少这说明胡杨是提前做了充分准备的。周校长说道:“小胡想的真周到。”

胡杨笑着说道:“我们是合作,两边都不吃亏才是双赢。”

周校长点头:“双赢这个词很好,很不错。关于试验的部分。你有什么具体要求?”

胡杨说道:“具体谈不上,要听你们这些专家的。我就说说我的想法。类似材料和配方的研究,试验过程和结果是一样重要。所以我希望能用笨办法,要保证全程记录,所有记录都要存档。”

听到胡杨这么说,周校长深以为然表示赞同。看到记录最后的部分,周校长的说道:“这最后的保密条款,是不是就算了。”

出乎周校长意料的是,胡杨摇了头:“这个一定要写。”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